“我不同意‘方案没出来,就算是没改革’的说法;同样,我也不认为方案一出台就万事大吉了”
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一包括提高个税起征点内容的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日,山东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6%,最高档工资标准为每月1100元;广东也开始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8.2%,增至1300元,暂居全国之首。此外,现已承诺年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还有上海、吉林、宁夏等地。
收入分配是今春全国两会上最热的话题之一。而在此之前,一些实质性动作已对此进行了预热。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社会平均工资法’计算,月最低工资一般是月平均工资的40%~60%,而我们现在各省的标准也就达到20%左右”,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对《瞭望》新闻周刊说,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提高职工工资的手段之一就是最低工资标准,“现在来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多位参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制定的专家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对正在准备出台的方案“很有信心”。
举国“解题”
3月2日,已经连续2年携带收入分配相关提案上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又带着两份相关提案来到了北京。在“把民富优先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的政策目标”的提案中,迟福林提出,1978年中国消费率为62.1%,2009年降到4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十二五”期间要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主要取决于能否尽快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整整一年之前,由国家发改委操刀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被国务院退回的消息传来,舆论为之哗然。这个方案发端于2004年,在2007年~2009年间前后经历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后来不断传出“以家庭为个税征收主体”、“强调工会工资集体协商职能”等令人兴奋的改革细节,但就在许多分析人士都猜测2010年可能是“收入分配改革元年”之时,国务院认为这份方案需要重新修改,其全貌至今依然神秘。
2003年以来,作为民生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收入分配逐渐成为高层和基层一致关心的重大问题,由此形成的社会大讨论气氛也日益浓重。在此背景下,除国家发改委的方案之外,围绕缩小贫富差距、改革收入分配的多项调研和政策建议,源源不断地汇至中南海。
“就我了解,在2004、2005年前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在负责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调研。”杨宜勇回忆,当时有十几个相关课题同时推进,中央高层都拿出专门的时间来听取这些政策建议。
具有国家立法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全国人大也在发力。2010年8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万宾介绍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专题调研报告,及与之相关的促进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专题调研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开展的一系列专题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党派亦同步提出建议。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郑功成,向外界介绍了民盟中央2010年收入分配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建议深化国企、户籍、就业三大体制改革,强调大力调整财政、税收、社保三大宏观政策,建议从就业质量、最低工资、社会保险、职业福利、工资谈判五个方面扭转劳动者报酬偏低、初次分配利益失衡的格局。
杨宜勇透露,民盟的这个报告得到了高层领导人的亲笔批示,发改委的14个相关部门随即参与了对这份报告的“学习研究”。
此后,“改革提速”再次成为有关国家发改委方案的最新消息。2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转来《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报告表示,有关部门将在深入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3月1日,当本刊记者见到方案的深度参与者杨宜勇时,他笑着说:“出台时间表现在还不能说,但我们对目前的方案还是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