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审时度势,作出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我军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需要。
3月28日,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上将在北京西郊,就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1.
到我当师长时,部队武器装备类型就比较全了,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进,指挥自动化手段也开始运用,基本实现了摩托化
问: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我军提出要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请问应该如何认识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随着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军事理论的不断发展,战斗力生成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胡主席着眼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要求,鲜明地提出关于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大战略思想,并确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线,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战略决策。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适应了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大势,扭住了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发展的关键,抓住了我军建设发展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是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战斗力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理解,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实质是充分发挥信息要素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使信息化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官兵素质,创新作战样式,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重点是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使之成为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基本途径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最终目的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大力增强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军事能力。
问:把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确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线,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请结合您的经历,谈一谈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发展变化。
答:我当团长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期尽管我军已提出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概念,但部队装备发展滞后,且类型比较少,技术含量较低,部队还没有完全脱离骡马化,战斗力更多的是靠部队的数量规模和有效的火力,当然,战斗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始终是决定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上世纪90年代初,军委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有力牵引了我军现代化建设。到我当师长时,部队武器装备类型就比较全了,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进,指挥自动化手段也开始运用,基本实现了摩托化;当军长时,部队有了先进的自行火炮、装甲车辆,以及初级指挥自动化系统。这个阶段,战斗力生成模式具有比较典型的机械化特征,武器装备作战效能大幅度提高,部队兵种数量增多,作战空间由平面变成了立体,兵力、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成为战斗力的主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委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确立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在这一方针指引下,现在部队列装的武器装备信息化含量越来越高,侦察预警、军事航天、信息攻防等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发展,体制编制和部队作战编成更趋完善。
可以说,机械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与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有着明显区别。在机械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主要是人、武器装备与战术的有机结合;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生成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方式以及信息系统支撑相结合,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形成人—机结合的体系。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将是我军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