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学者把脉事业单位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政府

2011年04月23日 03:0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学者把脉事业单位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政府
    任剑涛,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公共理论、行政伦理、当代中国政治分析的研究等。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 新闻背景

  据《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了解到的权威信息,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从中央的新部署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

  在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看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可谓“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所谓分类改革,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作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产物,一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没有纳入公务员管理,造成一些公共机构出现利用所占有的公共资源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把服务变成了收费以满足部门和个人利益需要。有的事业单位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强化了公共机构的官僚化,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公众利益的损失。

  被“剥离”的,还有原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据了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制后,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将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转制后继续按规定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等待遇。有条件的转制单位,还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

  被留下的“中坚”,也进行了细分。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1 “全能政府”造成今天的问题

  新京报:我们经常用“事业单位”这个概念,也常谈“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的起源是什么?

  任剑涛:所谓政事分开的事业单位改革,应该说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遭遇到这样的问题。

  新京报:为什么?

  任剑涛:这个问题的关键,我觉得是中国事业单位问题和政事混淆的结构问题,有其内外部因素。

  一方面,我们的国家结构就是全能政府的结构,虽然今天批评全能政府有其缺陷,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是一个历史选择。因为资源稀缺,如果不集中资源办大事,统一国家的工业化就不可能完成,统一国家的权力结构就不可能布局,中央政令又不可能畅通。

  并且,政府和社会没办法分离。因为在1949年前,一个对政府持批判态度的社会,使得政府和社会处于对立状态而不是合作状态,汲取了国民党统治的教训,新中国成立以后实际上对社会采取了一个大包大揽的设计取向。

  新京报:“大包大揽的设计取向”体现在哪?

  任剑涛:当时,工青妇的社会事务,基本上在社会组织结构上,变成了政党和政府的附属组织,而不是社会自治组织;教育组织,因为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理念要变成培养接班人,所以也不是公共教育;公共卫生方面,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公共卫生水平也不是很高,1949年后国家资源高度稀缺,政府把公共卫生也揽起来了;而所谓的文化事业、科技事业,也是在这种举国体制之下,基本上由国家包办。

  这四大门类,就是目前的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门。

  新京报:当时的国家就开始了以五年为周期的计划。

  任剑涛:当时资源配置方式,是高度计划经济形态。计划化最大的问题是,国家权力是唯一决定性的主导力量。多中心治理,变得既不重要也不必要,尤其在资源稀缺的计划经济情况下要避免,所以事业单位基本上附属于行政部门。这就是政事要分离的一个权力脉络。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目前这种政事结构一个内部来源。

  新京报:外部因素呢?

  任剑涛:1949年之后,一边倒地学习苏联的体制,“举国体制、军事手段、运动型方式”推动国家发展。国家在集中资源的情况下,计划化非常刚性,不允许市场和社会独立,市场一定是国家指令性市场,甚至价格因素在一段时间内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所谓政事分离,政资分离,政社分离,政企分离,是西方国家的运作模式,是当时要批判的对象。

  2 惯性行政力量很难中断

  新京报:“事业单位”本来是一个历史问题,现在遭遇了巨大的现实困境。

  任剑涛: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大家一直认为政事不分离存在弊端,混淆化管理,成本甚高,绩效甚低,而且条块分割,交错管理。

  新京报:这些弊端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任剑涛:第一,以政代事。最重要的负面结果,是事务执行部门依靠行政权威来推进,而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责任和提供的公共品,其实与行政机构是疏离的。比如说现在最直接的29个部委的研究型机构、政策型机构和14个国务院直属的事业机构,仅仅一个数据我们就发现交叉管理所带来的成本高,绩效低下。

  第二,就事论事。由于对技术性、独立性尊重不够,政经常干预事,导致事业部门社会认同感、权威性以及专业可靠感的程度下降,甚至没有保证,带来事业部门成本甚高,也成为政府部门的沉重负担。

  第三,对兴起的市场机制来讲,阻碍了多中心治理的现代治理结构的发展。

  新京报:政事分离改革难在哪里?

  任剑涛:关于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这样一种拨款机制、行政机制,其实是没有进行最基础的改革。事业单位的定位就是准行政机构,或者叫行政性依附机构,因此所有事业单位的运作都延续着一个行政的逻辑。医院也有级别,原来企业也有级别。

  新京报:有习惯性的因素在里面?

  任剑涛:对,在事业单位里,惯性行政力量很难中断。政府部门为了自己行政指令下达的畅通,愿意自己直接掌控事业单位。在这种政府部门当中的事业单位,也乐意行政拨款,因为政府部门的控制只在掌控资源的时候比较严格,而平时是放纵的。大家都愿意维持这种状态,而且叫做“仿公务员待遇”,双方各有所需。政事分离的难度,首先是结构上双方的需要。

  从功能上讲,第二个因素是手段的短缺,缺少事业单位跟政府部门切割独立运作的人才、资金、法律、制度、章程、服务、融资传统、融资手段,这一系列都是短缺的。

  还有就是,人们一时不知道政事分离之后事业单位靠什么?因为我们国家结构是全能政府,基本上大家有事就想到政府。现在一改革,就会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抗拒因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