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奔腾的岷江在东边划出一道柔美的弧线,与右岸呈“S”型的支流渔子溪交汇后,两条河流在大地上描绘出经典的“人”字。
映秀正位于“人”字河流中间的狭长地带,全镇面积115.12平方公里,新镇占地面积仅0.74平方公里。作为四川省阿坝州的南大门,映秀是通往九寨沟、卧龙等地的必经之地。可以说,正是“人”字河流孕育了映秀的文明春秋。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却隐藏着一颗“不定时炸弹”:在距离新渔子溪村北面200多米的高山里,一条“映秀—北川—关庄”大断裂穿镇而过,这是龙门山地震带的主中央大断裂。
正是这条大断裂的突然爆发,让映秀在“5·12”大地震中倾倒。在几乎遭到全毁的震中,映秀的原址重建堪称“最难”“地质环境复杂”“面积小,要求高,时间短”“特大泥石流”……
映秀短时间内从死亡中走向新生。整齐的藏羌民居,8级的抗震水平,先进的公共设施……震中映秀的原址重建,再次超越了世人的期许。这一次超越,将中华民族的抗震水平提升到“世界级”。
“如果要说什么是奇迹,这就是奇迹!”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如是感叹。
谈及震中映秀的原址重建,在参与重建人群的回忆里,多少有一些“战火”的味道。这场战争的敌人,就是横穿映秀镇并引发“5·12”大地震的大断裂。
在近800个重建日夜中,重建者与穿越映秀的断裂带进行了一场生死较量。在占地面积仅0.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战斗”并未结束,天生就带有8级抗震基因的新映秀,未来还要接受断裂带周边地质隐患的考验。新映秀的挑战,在于预防与治理要相互结合。
灾民走出恐惧
映秀北边的大断裂不时发生余震,尤其是发生“5·12”大地震后,灾区人民对此充满恐惧,但重建的高标准房子,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安居”的感觉
春回映秀,新镇有点忙碌,处处可见安居的身影。映秀镇中滩堡村的王大姐正在忙着打扫新房。就在不久前,王大姐与很多人一样,还生活在都江堰的过渡安置房内。王大姐回忆说,让灾区人民兴奋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新房子就在废墟上挺身而起。
“现在,我们住的总算比较安心了。”还来不及挂牌的一家特色小吃店的老板张德华说,此前,映秀北边的大断裂不时发生余震,尤其是发生“5·12”大地震后,灾区人民对此充满恐惧,但重新建设的高标准房子,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安居”的感觉。王大姐的新家共四层楼,面积150平方米左右。“我们刚搬进来才10天左右。”刚搬新家的王大姐对家倍加珍爱,因为她知道,这房子来之不易。
来之不易的感觉,在亲身参与了灾后重建的映秀镇镇长徐红军身上,感受更为明显,“感觉像是打了场战斗。”徐红军说,映秀当时倒塌的房屋超过7万间,95%的房屋完全倒塌,100%的房屋不能居住。在仅剩余的小块空地中,需要容纳6000多名灾民。
这样的情形,让对口援建单位——— 东莞援建工作组的人员感到揪心。东莞援建组副组长陈志标说,2008年8月,他们发现灾区群众的过冬问题尤其突出。因此,他们在考虑编制映秀重建规划的同时,把灾区群众的御寒问题摆在重中之重。
在顺利保障灾区群众过冬和过年的同时,映秀的整体重建规划也逐渐完成。然而,当重建规划出来后,灾区群众的安置问题再次成为开工前的一道考题。“由于映秀空地很小,因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封闭施工。”徐红军说,这也意味着灾区群众要面临二次过渡安置的问题。这是汶川县13个乡镇中,唯一需要采取封闭施工的乡镇。
“分散安置”办法让当地政府和援建组成功应对了考题“有亲戚的投靠亲戚,没有的到都江堰安置。”徐红军回忆说,对口援建的东莞专门拿出二次过渡安置资金,异地安置的灾民每人每月可以获得550元的补贴。仅仅用了10天时间,映秀镇的受灾群众就得到顺利安置。
规划慎之又慎
2009年4月,粤川两省联合召开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这是汶川大地震后,唯一一个为恢复重建工作而召开国际级研讨会的乡镇
东莞援建组办公室的墙壁上,一幅比例为1:1500的映秀地形图,将地震后映秀的地形勾勒得淋漓尽致“连一棵树都标出来了。”
“这是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同事戴着口罩,用脚步丈量出来的。”陈志标指着地图告诉记者,大地震发生后,映秀镇原来的地形图被毁,只有航拍的图片。为了尽早启动编制重建规划,东莞迅速派出技术人员,完成了震后映秀的国土测绘。一切都是从头再来。
起步最大的难题就在于这条横穿映秀镇的大断裂。正是因为如此,这座震中小镇的重建,从一开始就承受着巨大的关注,重建规划方案必须经国务院亲自审定。“重建并非简单地原址恢复,而是要综合考虑离断裂带是否够远,是否足够安全,是否布局合理等。”陈志标说。
2008年9月30日,广东对口援建各个乡镇的重建规划除了少部分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小修改外,大都通过了审批,惟独映秀镇的重建规划迟迟未定。甚至,当其它乡镇的援建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映秀镇的重建规划却仍然处在激烈的“较真”中。
2009年4月,粤川两省联合召开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这是汶川大地震后,唯一一个为恢复重建工作而召开国际级研讨会的乡镇。安德鲁、贝聿铭、何镜堂、吴良镛……短时间内,2位国际设计大师、6位工程院院士和20多所知名院校云集映秀这块弹丸之地。
“为了科学避开断裂带,我们最终确定:住房离大断裂200米以上,公共设施要离大断裂300米以外,500米—700米的地方。”徐红军回忆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如此紧张的用地情况下,我们还把渔子溪那一段建成公园,因为那里是大断裂的经过之处。”陈志标坦言。
如何减轻大断裂给震中造成的伤痛也是规划的难点之一。为此,安德鲁甚至直接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为了忘却的纪念》。信中说,“重建应该让映秀人民生活在幸福之中,而不是充当守墓人。”这获得了一致认同。2009年4月28日,映秀镇重建规划终于审议通过。与其他乡镇的重建规划相比,映秀重建规划整整晚了7个月。
即使整体规划通过之后,在具体建筑的设计上,也经历了近4个月的煎熬。“设计方案也是一变再变啊。”陈志标感叹说,很多设计方案前前后后差不多就修改有十多次“政府也好,专家也好,开会讨论的次数我都记不清了……”陈志标说,编制重建规划的时候,每字每句都是难题,比如,专家提出要给每家每户建小商铺“仅仅这一句话,在这么小的地方,都非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