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第一哨:壮士天涯谱浩歌
【背 景】
“南海第一哨”,位于西太平洋北部的南中国海上,地处祖国西沙群岛最南端的中建岛,远离祖国大陆1000多公里,1982年8月12日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国爱岛天涯哨兵”荣誉称号。先后21次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明明知道中建苦,我却偏愿中建留。”这是中建岛守备队每个官兵的真心话。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军为了照顾艰苦地区部队,批准对西沙守岛部队的干部实行3年换防工作制,西沙守备部队党委也曾规定:凡在中建岛工作满三年以上的士官,可以调到驻永兴岛或其他生态好一点的岛屿工作。然而,几乎所有的官兵到了“换班”时间,却一再跑到领导面前,恳求继续留在中建岛工作,没有一个人主动要调出岛的。
细高高的个儿、略带几分腼腆,“学生官”朱贵君当年是地方大学的外语高材生,毕业时本想分配到外交部门工作,却怎么也没想到作为特殊专业人才分到了海军部队,并且不久便来到中建岛,成了岛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外语翻译。
在这个只有1.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朱贵君很快实现了由一名“学生官”到军官的转变。不但工作干得非常出色,而且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勤学苦读,准备报考研究生。通过初试后,上级已批准他的志愿,报考表格都填好了,天公却不作美,连续27天寒潮不断。没有交通工具上岛,朱贵君只能望“表”兴叹,在学业中留下一个遗憾。
指导员张昭华母亲病危。接到电话后,中建岛补给船上不来,张昭华面对北方长跪不起:“娘,就是再过多少年月,这岛还是得有人守。父母面前不能尽孝,妻子面前不能尽情,中建岛有兵以来,我不是第一个……”
闻讯赶来的李德长、方华、王建瑞等老兵看到此情此景,也跟着指导员一并跪在了沙滩上。
【感 言】
徐清杰(守备队队长)说:“天涯哨兵”用爱浇铸忠诚,合格的“天涯哨兵”不只是“特别能吃苦”,还要“特别能奉献”。
“北极”第一哨:极地勇士赛青松
【背 景】
“北极第一哨”地处东经122度21分13秒、北纬53度21分13秒的交汇处,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是祖国版图的最北端,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57摄氏度。1999年被沈阳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连,2003年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学雷锋先进集体”,被沈阳军区授予“艰苦奋斗模范连”荣誉称号。共荣立1次集体一等功,18次集体二等功,8次集体三等功。
这是个“一对好父子,两代戍边人”的动人故事。贾鹏飞的父亲贾永才曾是这个连的连长,小鹏飞当年与母亲随军,几乎是在兵堆儿里长大的。不幸的是,1991年8月9日,四连连长贾永才为救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父亲去世后,生活本就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孙国花为了供小鹏飞读书,自己有病连药都舍不得吃。2000年12月,她又把刚满18岁的贾鹏飞送到军营。
贾鹏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第二年就当了班长,荣立二等功,被省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并作为优秀士兵标兵保送上了军校。
2005年10月,孙国花的病情不断恶化。贾永才的一些老战友宽慰她:我们会照顾好鹏飞,等他军校毕业,想办法把他分配到条件好的部队或留在机关。但孙国花临终前却嘱咐儿子:到你爸爸战斗过的地方去,守卫好祖国的边疆。
在四连,类似贾鹏飞这样经历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一排长刘坤厚。这位个头不高却精明强干的少尉军官,曾经是个机关兵。2002年报考军校时,他以661分的优异成绩被大连陆军学院录取,在校期间,连续3年被评为全优学员,以至毕业时,学校想让他留校任战术教员。能留在素有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市工作,多少人求之不得,可刘坤厚却主动要求来到漠河。当时,他带了两麻袋书;如今,他收获了一个边防军人的满腔豪情。
另一个是中士王继龙。他的二哥王继光是沈阳军区某通信总站战士,1994年冬在巡逻途中遭遇暴风雪,与另外两名战士不幸殉职。当时,王继龙只有8岁,他的大哥王继振接过烈士的枪,入伍来到弟弟生前所在部队,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副连长。2005年底,年满18岁的王继龙也穿上军装,来到更为寒冷的“北极村”戍边。临行前,父母对他的嘱托只有一句话:“部队是个锻炼人的地方,要向你的两个哥哥学习,在部队好好干!”
【感 言】
霍文博(哨长):在北陲的风雪中,在漫长的边防线,新一代戍边人正在成长,我们从前辈军人手中接过的,既是神圣的责任,更是不变的信念。(李祥辉 李帮宏 姚志刚 詹 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