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昆明机场,对于自己即将开始的缅甸之行,70岁的戴澄东满怀期待。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与之同行,两人此行赴缅是为寻访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地,在抗日战争中,戴安澜将军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他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最终以身殉国。
戴澄东为将军戴安澜第三子,现居南京,高级工程师。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先后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当日下午2时,戴、吴二人乘坐的东航2029次航班准时起飞,目的地为缅甸古都曼德勒。在该地,有两位中国远征军的后代来迎接他们,其中一位名叫王建贵,其父王玉成当年便是戴安澜将军麾下的重机枪连连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作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戴安澜年少得志。1939年1月,便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在桂南的昆仑关战役,戴安澜率部与敌苦战一月,毙敌6000,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一战成名。当时报章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父亲牺牲的地方是一个叫‘茅邦’的地方,但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戴澄东介绍,当真正踏上缅甸的土地之后,对于自己此行是否能真正找寻到父亲的牺牲之地,心中并无多大把握。
戴澄东的首选目的地是莫罗,据“第200师在缅作战行动日志”记载,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40分,“师长于茅邦殉国”,一天后于莫罗渡瑞丽江归国。与茅邦不一样,日志在记载莫罗时配有英文注译“MOLO”,在缅甸地图上能够找到。
第1站:曼德勒
缅甸总统办特批“寻父”
经过1小时10分的飞行之后,飞机降落在缅甸曼德勒国际机场。吴先斌介绍,“虽叫国际机场,但只有一班与中国通航的国际航班,机场空荡无人,机场的工作人员比飞机上下来的乘客还要多。”
入住曼德勒国际酒店后,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唐英和领事张建兴即登门看望。戴澄东这才了解到,此行他们二人赴缅甸能够成行,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难。这主要缘于两人要去的是缅甸的非开放区,外籍人士如无批准,几无可能抵达此地。
在通过中国外交部向缅甸递交的签证申请中,戴澄东详述了父亲戴安澜将军率部与缅甸人民一道抗日的情况,并因此战死他乡。正是缘于这样的前提,在中国外交部的努力下,缅甸总统办公室特批这一申请,戴澄东因此得以成行。
戴澄东和吴先斌二人的到来,在曼德勒华人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29日当晚,曼德勒当地几乎所有的华人社团在一起宴请他们,聚在一起一共有5桌人,其中3位还是中国远征军的后人。
“大家很高兴,认为缅甸政府能够如此重视此事,还特派了一位外交官全程陪同,这是中国国力提升的表现,将对缅甸政府今后的华裔政策产生积极影响。”戴澄东表示。
戴澄东形容,抵达缅甸之前,对于自己在缅甸的寻访还有诸多忐忑之处,诸如交通怎样选择、语言沟通有困难等等,但没想到热心的华人都帮忙解决了。
长龙公司派出了一辆越野吉普,该公司老总是位华裔,听闻戴安澜将军的事迹后,对戴澄东的“寻父”之举甚为支持。在机场迎接他们的两位远征军之后王玉顺、王建贵甚至抛开手上的生意、家事,作为向导和翻译,全程相陪。
在缅甸生活多年的两位远征军后人商量之后,安排了寻访路线,因为此行的路线都是山区,又值雨季,交通极为不便,开车北行只能经孟密到达密松,然后从密松坐船沿瑞丽江,才能抵达莫罗。莫罗位于曼德勒东北方向,两者相距大约200多公里。戴澄东心想,找到了莫罗之后,按照作战日志推测,父亲殉国地茅邦应位于该地一天半路程以内,届时可在这一范围内搜寻。
第2站:孟密
瑞丽江上说往事
5月30日,戴澄东一行从曼德勒出发,前往孟密,两地相距大约200多公里。
“200多公里在中国只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而在缅甸却要11个小时,”吴先斌介绍,“因为缅甸的公路大多数都是年久失修,我们走的那条路据说还是100多年前英国人所修,道路上的桥梁都是二战时建设的”。
吴先斌感慨:“若要拍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道路部分直接到该地取景即可。”因为他们要去的是缅甸的非开放地区,沿途关卡很多,但“幸亏有缅方的外交官陪同,一路皆能顺利过关”。
第一天,这支不小的寻访队伍抵达孟密时已是当日晚间。从地图上看,孟密和大家要去的莫罗之间原本有路连接,但因为缅甸正值雨季,年久失修的道路受损,大家只能向西取道密松,然后经密松乘船往莫罗进发。
从密松往莫罗的四个小时的水路是戴澄东此行中难得“轻松时刻”——其他路段基本上都是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极苦。
乘船间隙,一行人谈及戴安澜将军当年在缅甸的抗战经历。同古之役为众人提及,戴安澜将军率部于1942年3月2日,经云南边境进入缅甸境内,部队于3月10日在缅甸的同古(又名东瓜)集结完毕,受命死守。
同古是阻止日军北侵的重镇。3月18日,日军向驻守同古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之信念,于当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立下 “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
戴安澜立下军令状:“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5000余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毛泽东后来在凭吊戴安澜将军的一首五律中曾有诗句云:浴血东瓜守。
蒋介石对此赞赏有加,称:“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作为同盟,美国政府亦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忆及父辈往事,几位中国远征军后人在船上颇多感慨,吴先斌端起摄像机留下两岸郁郁葱葱的林木。
其间一段时间,一只老鹰不停地在船上盘旋,众人见之感言:“莫非是戴安澜将军在天有灵,知道今日后人要来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