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国宾馆礼兵分队:
火眼金睛护国门 一举一动显威风
【镜头】
“礼兵形象如生命,护好国门扬国威”,一走进有着“国宾卫士”称号的钓鱼台国宾馆礼兵班的东门,两行红色大字跳入眼帘。这十四字铁的纪律不仅挂在墙上,更是铿锵有力地写进了每名官兵的心里。
个个精神抖擞,个个英姿飒爽。“头不歪、眼不斜、腰不弯、身不晃、腿不动”,远远地看战士们训练,心脏都随着干脆利索、整齐有力的拍枪声有节奏地跳跃。
【纪实】
“人成排,枪成线”,整齐的举枪礼常常让外宾赞叹不已,光环背后离不开千万次的苦练。
90后上等兵赵俊说,“在行使大礼宾礼节时,为了能使拍抢动作更加整齐有力,战士们在训练、上哨前都会用手在水泥地上使劲拍打,直至拍麻。”他说,“无论冬夏,这已经是战士们训练前不约而同的准备工作之一,直到大家练成了‘铁砂掌’。”他笑着说,“下哨吃饭时拿筷子,手都在发抖,现在想想,那种感觉还在,有的战士手的虎口都裂开了,鲜血直流,冬天时和手套冻在了一起。”
礼兵班小伙子个个英俊帅气,他们宿舍里有“严整警容”的仪容镜,时刻提醒他们注意形象。每个礼兵战士在上哨前都自觉做到“六个一”:洗一次脸,熨一次衣服,擦一次皮鞋,练一次执勤动作,喊一次敬礼口令,背一次执勤任务。
优秀的礼兵必然是内外兼修的,每周业务培训,战士们都要温习各国礼仪和文化背景,做到施有准备之礼。丰富的知识储备,让战士们在向宾客实施礼节时准确无误,落落大方。
“他们都是活电脑”,指导员焦晟自豪地说。礼兵要背记200多个大使车号,400多个首长车号,200多个长期放行车号,辨认183个国家的国旗图案。遇到“朝核会谈”等重大活动,临时车号就有两三百个。
练就快速记忆,战士们有自己的“高招”。班长石旭方琢磨出了一套高招,他专门制作了一系列的课件,将车号与车型结合,形成“业务背记八招”:谐音、加减、乘除、分类、归纳、定时、对比、排列。这套业务学习之后,战士们40分钟左右就可以瞬间记忆上百辆车号,并在2秒钟左右,就能准确无误地判断。
“迎风站立、手电筒照眼睛、坚持不眨眼40秒钟以上”,正是这样的严格训练,练就了战士们的火眼金睛。国宾馆前的哨兵组成了三道“铁”的防线:便衣观察员鉴别,哨兵识别,值班员核对,三角形阵容确保车辆进出安全万无一失。
值班员王鹏在一次上哨中,发现了一名不明身份的人在国宾馆门口徘徊了两天,企图伺机混入,被拦下。第三天的蒙蒙小雨和打伞的宾客更给辨认带来一定难度。而当天正举办大型活动,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拿着借来的工作证,打着雨伞混进了前两道防线,王鹏在值班室发现这名人员的行踪,果断将其拦下,由此立了三等功。
中国军人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宾客的心里,赢得里根总统、克林顿总统等多名外国元首的好评。
【独白】
甘勇(支队政委):“战士们不仅是工作在聚光灯下,更是在放大镜、显微镜下,因此一举一动都代表国家形象。”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李光印摄)
链接 资料
国旗护卫队:我国自1991年5月1日起,首次施行新的升旗仪式,由1名擎旗手、2名护旗手,随后1名带队警官与32名护卫队员组成。
共和国礼炮部队:前身礼炮中队诞生于1937年,1984年组建以来,先后圆满完成了重大典礼的鸣放任务和612次迎宾鸣放礼炮任务。
钓鱼台国宾馆礼兵分队:2004年7月,根据有关部门提出的“钓鱼台国宾馆的外宾礼节场面要更加宏大、气氛要更加热烈”的要求,经外交部礼兵司鉴定,当重要外宾初次进馆和离京出馆时,钓鱼台国宾馆的礼兵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10人,更好地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范。
秘籍
国旗护卫队:腰插十字架,领别大头针,睡觉不用枕,背睡硬板床。
共和国礼炮部队:车队开进精确到分秒,礼花燃放精确到毫米,站位跑位精确到寸厘。
钓鱼台国宾馆礼兵分队:风吹不眨眼,天热不擦汗,虫咬不动手,熟人不交谈。 (刘斯聪 刘文慧 丁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