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媒体称新闻发言人处“夹缝中” 微博时代挑战空前

2011年08月22日 03:34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动车追尾撞上新闻发言人与媒体生态的脱节,王勇平被卡在了夹缝中。“你想我说什么,我又能说什么?”以这句话作为终局,这个结尾无疑是开放式的。远赴波兰的王勇平,没能说出来的,到底是什么?

  个性成败

  新闻发言人应该是个组织的人,包括话语在内都不适宜倾注太多个性色彩。但在目前呆板的官腔中,朴实而略带个性的语言风格会给新闻发言人所代表的部门形象加分。但这种语言的表达必须符合记者和公众的诉求和接受习惯。

  “脱口而出”犯低级错误

  7月24日夜,“7·23”动车事故首场新闻发布会在温州水心宾馆举行,当王勇平走进电视画面的那一刻,千里之外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愣了一下。

  “在班里多次强调要穿正装,他怎么穿着T恤衫就上去了?”电视机前的史安斌隐隐觉得要出问题。

  王勇平是首期中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学生,史安斌则是主讲教师。

  开场白作为新闻发布会的开端非常重要。史安斌在课堂上设计过一个案例,政府发言人做了一个有关出台《网络隐私保护法案》的新闻发布提纲。初稿开头为: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网络隐私安全保护法案》的一些情况。史安斌认为这样的开头过于直白,不能引起听众注意力。他建议改为:大家在上网购物时一定担心过自己的信用卡会不会被盗用,这才有了现在这个《网络隐私保护法案》。这样能从听众亲身体验入手,唤起注意。

  电视上的王勇平显然顾不上这些了,他问记者:“你们让我站着说呢?还是坐着说呢?”

  “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身于接受‘审判’的地位,不利于心理上的调节。”史安斌评述说。

  当年他主讲新闻发言人的传播策略和语言艺术,给学员们提出了一条硬性规定:在新闻发言人上场之前,必须要知道,今天他要回答的最难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充分了解情况,占有足够的信息。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

  看到王勇平发“奇迹”和“信不信”两大雷人语,史安斌摇摇头,知道这个学生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些话显然是在没有充足准备之下的“脱口而出”。获救的小女孩和掩埋车头肯定是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但王勇平对此掌握的信息“还不如记者多”。在史安斌看来,电视里的王勇平“犯的绝对是低级错误。”

  当年,培训班学员们曾被模拟新闻发布会搞得很紧张。有人模仿问题犀利的记者追问不休。但史安斌安慰学生们:“国内的记者一般不会连续追问发言人,也不会诘问或逼问。”

  但在动车上40条生命骤然消逝之后,记者的一连串提问让王勇平乱了方寸。

  “黄埔一期”中,不打官腔的学员受到了公众欢迎。史安斌一直坚持认为,新闻发言人应该是个组织的人,包括话语在内都不适宜倾注太多个性色彩。但同时他指出,在目前呆板的官腔中,朴实而略带个性的语言风格会给发言人所代表的部门形象加分。但这种语言的表达必须符合记者和公众的诉求和接受习惯,从而形成社会共识。而王勇平却因为表述问题加剧了官民对立。

  制度之重

  对内,官员出身的新闻发言人面对行政领导;对外,他们面对媒体及其背后的公众。说什么,怎么说,束缚于领导给出的口径。两方面出现矛盾时,新闻发言人只是领导身边的一个“伴唱”。

  发言人易成领导“伴唱”

  在史安斌看来,那场“奇怪”的发布会和王勇平的离任,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遭遇瓶颈的一个典型缩影。

  早在8年前,史安斌就预示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2003年过后,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刚刚开始进行设计。在参加制度讨论之际,史安斌提出,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新闻发言人不该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专业职务。他既非一个什么级别的官阶,也不挂靠哪个部门,而应独立出来成立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类似部长办公室之类的单位。这个机构由团队组成,搜集舆情,整合本单位信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