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困境
“鲁谷经验”无法复制?
鲁谷社区从筹建到2003年7月正式成立,仅用了10个月;从职能拆分到职能归位,用了不过大半年。
不过,相对于北京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来说,这只是一小步。
北京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历经9年,至今仍在原地踏步,仍处于“从职能摸底普查”的起步阶段。
“鲁谷社区是新建单位,机构先设置好,再调人;而且没有编制转化等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认为,这是鲁谷社区能快速完成职能拆分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全市普遍推广这一经验条件似不成熟,但作为试点,可以开阔思路”。北京市民政局对鲁谷社区改革试点的批示,透露出,对于非新建单位的众多事业单位而言,“鲁谷经验”不具可复制性。
2003年被列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其实还有两家单位:海淀区公共委、北京市民政局。
当时这两家单位,在2005年、2006年也都曾有职能拆分的大动作。
海淀区医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29个公共服务事业单位,脱离原上级部门卫生局和文化委,投入海淀区公共委“怀抱”。
原隶属于市民政局福利管理处和殡葬管理处的所有企事业单位、所有市属福利院、市属公墓、125家企业,全部归入市民政局新设事业单位———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
公益性社会事务与行政职能剥离,与鲁谷社区并没有差别。
但目前,这两家单位明显低调,对于当年的改革成果,目前已很少提及。
■ 问题
1 对口衔接存在体制性障碍
8月22日,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
按当年改革思路,除殡葬、福利养老院等单位,市民政局局属的其他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也要逐步划入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
到目前,民政系统个别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仍游离于政府行政序列和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之外,如北京SOS儿童村。
此外,前身为北京市假肢厂的“北京市假肢矫形技术中心”,按既定改革,本应划为企业,可现在仍以全民事业单位的形式,独立存在。
“对口衔接存在体制性障碍。”海淀区副区长刘长利曾谈到海淀区公共委面临的问题,“北京市没有成立与区公共委对口的上级部门,在新体制的实际运行中,市属相关职能部门难以区分‘管’与‘办’。”事实上,改革处于“下改上不改”的格局,造成对口衔接不够畅通,加大上、下级间统筹协调的难度。
市编制办负责人曾坦言,各级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方式,一直采取政府部门直接举办事业单位,导致公共服务领域效率低、成本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许多部门不愿放弃手中掌握的行政审批权,兴奋点在于自身权利的维护和扩张,所以部门之间才会职能交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仅北京编制部门确定的分类改革第一战———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如果能预期目标,明年2月底‘小成’,完成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的整合,就相当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