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条数字化铁路的测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当中国人在鹰的故乡想修建一条天路的时候,却因为无法跨越高原冻土层、生态脆弱、高寒缺氧、数字化控制这四大难关而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在本世纪初,当崛起的中国向全世界发布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消息后,美、英、法、德等国一些掌握数字化控制的公司,纷纷向中国递来“橄榄枝”。他们想在赚取近5亿元人民币的同时,还要在雪域高原进行实地勘察,以期卷走这片土地上的地理信息。
“这是国际科技大牌们一次面带微笑的信息掠夺!”正在住院的王明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慨。下午6时,当查房的护士发现王明孝失踪后给医院领导报告时,他已经一边吞咽着药片,一边在部队会议室和党委“一班人”坐在一起商议关于攻克青藏铁路数字化控制这一难题了。
会议室,当王明孝提出测量数字化铁路的任务后,有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
王明孝沉默了。窗外皋兰山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又一次把他带到了遥远的青藏高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期盼啊?每一次测绘时,那些几代都不曾走出高原的藏族同胞盯着自己的测绘工具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这些画面一幕幕在他的眼前闪过。回转头,王明孝一字一顿地说:“中国,有自己的眼睛,中国人的第一条数字化铁路的测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
3天后,王明孝拿着经部队党委研究通过、业务部门拟定的青藏数字化铁路的企划报告赶到北京。他要代表他的战友们向国家请战。
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了王明孝带来的报告,并对他们所有的成绩进行综合衡量后决定,青藏铁路的数字化控制任务交给王明孝和他的战友们。返回兰州后,王明孝没来得及回家看一眼母亲和妻儿,就赶到军区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
2005年的元旦,是一个勇者踏开天路第一步的日子。10多天后,昆仑山以它猛烈的寒风卷起拳头大小的石头向王明孝他们抛来惯有的淫威。迷彩越野车才停下不到5分钟,就被石头砸得斑驳不堪。
风停了,雪停了。王明孝和他的战友们综合运算测绘的数据后发现,他们测绘出的结果和要求相去甚远!看着这些数据,有的人止不住哭了。王明孝理解年轻测绘兵的心境,此刻他的心一样感到沉重。此后他又组织了连续7天的实验,可是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如果真能靠拼命就能攻克这一难关,这样的好汉在中国军队太多了!王明孝向别人讨了一支烟,登上一块巨石抽了起来。第一次抽烟,很呛,王明孝咳喘着,在吐出最后一口烟雾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脑子里闪电般划过。当他捕捉到这个灵光后,他激动起来:“放弃传统的测绘方法,采用国内从未用过的一项新技术,快速定位!”这一想法提出后,在场的人都震动了,一阵劲风过后,大家一个个以最快的速度架设起了设备。
一天、两天、三天……2005年1月12日下午,智者的光芒终于开启了冰封的昆仑之门。这是一个奇迹,王明孝他们以精度0.3米的动态实时测绘误差,拿到了打开天路的钥匙。而当时,世界发达国家对数字化铁路测绘误差的数值是1.2米。
王明孝他们忘记了在高原不可以剧烈运动的告诫,他们声嘶力竭地哭喊着,拥抱着。王明孝从大衣口袋掏出一面火红的五星红旗,在昆仑山口迎风抖开!此刻,昆仑山巅大如车轮的夕阳记住了属于中国军人的骄傲。
解决了测量的精度问题后,王明孝和他的战友们采用几十种方法,经过上百次实验,又一次成功破解了“测量仪器在零下20摄氏度不能正常工作”的世界性难题。从此,测绘人靠天吃饭的历史一去不返。
2005年4月,王明孝他们迎着巴掌大小的雪花,继续在为数字化铁路的信号位置定位忙碌。4月27日,当完成了最后一项任务时,王明孝和战友们坐在寒气逼人的帐篷里端起酒庆祝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中国测绘史上的5个第一在昆仑山口诞生了——第一次进行数字化铁路测量;第一次实施动态连续采集;第一次使用某新技术进行快速定位;第一个在轨道车上进行动态定位测量;第一个发明创造快速定位卡规式移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