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名年迈的老人倒地受伤,他将车停稳后,下车将老人扶起。这对南通汽运集团飞鹤快客公司驾驶员殷红彬来说,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善意之举。而他将老太扶起后,竟被误认为是肇事者,还惊动了公安。好在车内有监控录像,将整个救人过程记录下来。躺在床上养伤的老太不仅对自己的一时糊涂深表歉意,还让儿子专程向助人为乐的司机和乘务员送来锦旗致谢。
如果不是监控录像还原了真相,见义勇为的司机就被成为道德讹诈的受害者。这起事件的黑色开头与戏剧化和喜剧化的结尾,发人深省。
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偶然的误会”,而具有典型的“必然的讹诈”特征。老太自己骑三轮车摔倒,司机停车下去搀扶,当时的老太只是轻伤头脑清醒,所谓见“有人将自己扶起,看到眼前一辆大巴车停在路上,就误认为自己是被大巴车司机撞倒的”,不过是一种圆谎的遮羞布。而事实上,在证据爆出之前,无论是老太还是其家人都向媒体和外界坚称,“就是那辆大巴车将自己撞倒在地的。”倘若没有监控录像的铁证存在,这位老太和其家人不会“良心发现”,如是的“误会”还会继续下去,演变成公共纠纷乃至对簿公堂,而做好事的司机或许就是又一个版本的“彭宇案主角”。
马路善举遭遇讹诈的典型范例为数不少,但没有几个人像上述新闻中的驾驶员殷红彬那样幸运——正好巧合地有监控录像可以自证清白。更多的人陷入“讹诈”的漩涡中不可自拔,由此直接催生了社会性“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马路扶人有很大概率会被讹诈,作为当前这个道德下滑时代的反讽寓言,人心的冷漠是一个因素,道德讹诈的零成本、无风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回头来梳理近几年见诸于媒体的诸多现实案例,鲜能看到关于道德讹诈“被问责”或者“受惩罚”的报道。讹诈谎言被揭破,多是道歉了之、一走了之,顶多是接受公安机关的一通批评教育。这起事件中的“讹人老太”就是例证。正是因为零成本,所以道德讹诈才具有了一定的群体“传染性”,发端于人性之劣而借力于人性之劣大行其道。
就事论事,不在于“讹人老太”的歉意真挚不真挚,来得早还是来得晚,而在于这样“马后炮”式的道歉并不具备多少真情含量,完全是舆论和真相倒逼的结果——如此性质严重的诬告和道德讹诈不该就这样轻飘飘地划上句号,不能让“讹人老太”静静地走开,应让其承受应有的反道德成本。所以我建议殷红彬应拿起法律武器,向讹诈者展开权利申诉。只有这样,才能让讹诈者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对于破解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和重构社会道德,具有积极的标本示范意义和导向价值。(陈一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