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值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警疑。”
1911年11月27日,在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浪潮中,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以上便是军政府成立后的一则告示——《大汉四川军政府示》。
如今,这份长102.3厘米、宽58.2厘米,用毛笔写就的告示,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静静地躺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以纪念辛亥革命的百年烽火。
剪辫浪潮风起云涌
男子剃发留辫,本源于古代胡人的风俗。
清朝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多尔衮命礼部向全国发布“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
自此,剃发、留辫在很多人心中成为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标志。
于是,与清廷强迫汉人剃发相对应,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剪除辫子作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继大汉四川军政府发布“剪辫子”告示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也颁布了“剪辫令”: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
一时间,剪辫浪潮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在许金城所著的《民国野史》中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当时有一本《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