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通报
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11年10月14日)
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全面开始灾后恢复重建。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对口援建省(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队伍的倾力支援下,在全国人民和港澳台同胞、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奋力推进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胜利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书写了一部从悲壮走向豪迈、在危难中崛起的历史新篇章。
一、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情况
按照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要求,四川坚持“规划先行、民生优先、科学重建、尊重自然”的原则,着力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胜利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到9月30日,四川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9692个重建项目已完工29300个,占重建任务的98.68%;累计完成投资8568.4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8.96%。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灾区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规划作为先导,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全省编制完成了1个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规划、以及88个一般受灾县(市、区)项目规划,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仅农房重建,就集中了全国10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1万多名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参与39个重灾县、700多个乡镇、2000多个村庄的重建规划编制,向农民提供了近1000套民居设计图纸选择。在重建方式、重建选址、户型设计、工程监理、土地流转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又组织专家对重大事项进行深入论证,认真落实科学重建的原则;在重建项目选址上坚持 “三个避让”,即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确保了灾后重建布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二)灾区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坚持把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优先考虑和安排,着眼于解决灾区最紧迫、最现实、最急需的民生问题,首先抓好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大力推进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三年来,成功解决了近540万户城乡群众的住房问题。震后一年内,完成了364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震后一年半完成了150万户农房重建,震后两年时间基本完成26万套城镇住房重建。截至9月30日,规划重建的3001所学校已完工2978所,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项目已完工1359个。灾区的学校、医院按高标准设防,建成了安全、牢固、群众放心的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灾区还布局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等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重建中,坚持把安民贯穿始终,下大气力解决受灾群众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通过土地调剂、土地整理和异地安置,解决了近20万因灾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通过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对震后新增“三孤”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对地震伤员进行了积极救助和心理抚慰;向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庭提供再生育服务;扎实做好安全温暖过冬、扶贫帮困等工作,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为灾后重建营造了和谐环境。
(三)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一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截至9月30日,交通恢复重建项目完成投资1186.6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7.3%;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完成干线公路4625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95.4%;完成农村公路28077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96.7%;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从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速铁路,震后开工18个月即建成投入运营,整个灾区交通基础条件极大改善。水利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3.2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8.4%;治理堰塞湖29个,完工28个;1222座震损水库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灾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电源、电网、煤炭、油气等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1.12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6.9%,灾区电力保障能力得到提升。生态环境加快修复,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四)灾区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恢复产业的同时,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截至9月30日,纳入规划的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有2436家恢复生产;需重建迁建的171个工业企业已完成重建迁建170家。恢复重建中,新批准了一批灾区的省级产业园区,建设了一批特色工业集中区,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基地,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全面恢复。灾区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快速恢复振兴。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明显夯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去年,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灾区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城镇布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截至9月30日,38个重点城镇建设已全部形成主体功能,需恢复重建的366.2公里城镇道路已全部完工,37座城镇水厂(供水站)全部完工,39个乡村供水工程基本建成,灾区农村661.7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昔日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现在已难以看到灾害的痕迹,城镇新风貌、村庄新布局、民居新设计,灾区城乡处处呈现新景象,汶川水磨镇被联合国(微博)环境规划署评为 “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灾区群众走出地震灾难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展示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得到增强。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中央正确领导、深切关怀,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视察指导恢复重建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作出了“一省帮一重灾县”实施对口支援的重要决策,举全国之力共御巨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18个对口支援省(市)把受援县(市、区)作为本省的县(市、区)看待,举全省(市)之力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内蒙古、海南主动参与到支援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中。截至9月30日,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68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662个,占援建任务的99.8%,实际到位资金805.13亿元,对口支援任务全面完成。此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援建了295个项目。在各方倾力援助下,灾区群众感恩奋进,激发出空前高涨的积极主动意识,从内心深处喊出“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时代强音。重获新生的四川灾区,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