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

2011年10月25日 07: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一些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佩戴“绿领巾”一事,引发公众强烈关注。虽然校方称此举是为了激励“绿领巾”们上进,但仍引起许多家长和公众不满,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教育“冷暴力”的反思。

  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嘲讽挖苦型的教育“冷暴力”最常见

  浙江省温州市某中学学生包梦辰(化名)回忆,自己刚上初中时,由于家里出了一些事情,他上课时老走神儿。有一次,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挖苦他说:“你爹妈真会给你起名字,还叫梦辰,难怪每天像在做梦一样。”

  他本来就因为家里出事而心情郁闷,老师的话就像一把尖刀,再一次刺进了他的心里,让他变得更加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后来,老师干脆让他和所谓的差生坐在一起。久而久之,他想自己反正是没人管了,越来越无心学习。

  江苏省南京市某小学学生袁珊(化名)对记者说,班主任经常采取的一种惩罚手段是,让没能按时交作业的同学一个人坐在一边,不许其他同学和他说话。这样一来,如果有同学没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连校门都不敢进。有一个同学,因为没做完作业,又怕老师惩罚,竟然跑到她家附近的一个山洞里躲了起来。这件事最后还惊动了警察。

  当下教育“冷暴力”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前三种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

  其他表现形式还有:“孤立型:通过调座位、不让回答问题等方式孤立学生”(61.7%);“区别对待型:在许多方面区别对待学生”(61.6%);“威胁型: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批评学生”(44.7%)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