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弟弟要睡》引留守现状反思 折射农民"两头难"困境(2)

2011年10月25日 11:0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问题

  农民“两头难”

  老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60”和“六一”部队,或者是空巢老人,或者是老幼留守,坚持农村这块阵地。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整村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这意味着什么?

  不管承认与否,不管是否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偏远农村发展严重滞后,或者没有什么发展希望和出路,已是不争的事实,年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都“逃离”了农村,去城市发展了。其实不叫发展,而是叫谋生。

  农民工进城后,受户籍和身份限制,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生活条件差、薪水少,卖力干活换来并不多的工资,维持家里的开支,有时还要面临被欠薪的忧愁和烦恼。可是他们不愿回农村,也不回家务农。故而有年老农民发出“明天谁来种田”的无奈一问。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明天谁来种田”,也不在于谁来资助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而在于如何让农村再焕发生机,让农民在农村能够致富发家。这也许是建设新农村一个绕不开的发展命题。很简单,如果农村有吸引力了,如果农村有发展前途了,如果农民呆在农村能致富了,而且比城里人生活得不差,谁还会抛弃孩子和父母在外奔波呢?

  当然,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办法。比如,先从户籍制度入手,打破藩篱,再从住房上做文章,让农民工住上廉租房,给农民工带着孩子打工的制度和社会环境,给农民工孩子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女童带弟弟上学的现象就不存在了。

  于是,一幅清晰的图案呈现出来了,农村至少是偏远农村目前正面临着“两头难”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农村没有出路,无法靠种田致富奔小康;另一方面,城里再流金淌银和流光溢彩,农民工受户籍和身份限制,同样没有进身阶梯。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难有前途。悲催的是,因为背井离乡,上未能向父母尽孝,下未能育好子女。这种现状亟须社会破题,改变农村发展和社会现状。(王捷)

  建议

  亟须社会保障机制

  “弟弟要睡了”,制度关怀不能再“梦游”。针对有关留守儿童的问题,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有关社会研究人士都曾积极呼吁社会承担责任,防止我们的下一代出现问题。梁启超先生曾云:“少年兴则中国兴。”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儿童的健康和安全,也是中国未来的福祉所在。“弟弟要睡了”又一次提醒我们,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保障机制刻不容缓。

  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产生一代又一代的留守儿童,应该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辍学,成为社会、家庭、学校“三不管”的青年,最易沾染不良习气,个别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这类青少年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其走上社会。

  在社会层面上,要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填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空间。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并增设心理教育教师,积极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的应尽量带子女到务工地附近学校入学,没条件的应慎重稳妥地选好委托监护人,还要加强与留守孩子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汪昌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