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社会救济不能睡
特殊的个案,总是最能刺激舆论神经,而一旦这样的“个案”成为普遍情形,那么舆论兴奋度和关注持久度都可能被大幅削弱。被感动的网友,或许可以一对一的资助镜头前的这一对姐弟,但是即便用最广角的镜头也不可能将这“十分普遍”的情形全部囊括,不可能让每一个有着相同境遇陷入同样困窘的小学生以及他们背后的一个个家庭,都呈现于媒体和舆论的公共视野之下。一时的偶然的个体感动,也无力于拯救这种集体性困顿。这就是这组照片,最令人忧心之处。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面对《弟弟要睡了》这组照片,虽然也有人“感动得想哭”,但沉溺于“苦难美学”,由衷地“歌颂苦难”的人明显少了,多数人是在进行理性思辨。是的,弟弟要睡了,但是我们的社会救济不能睡,公共服务不能睡、民众权利不能睡。何况,当在一些偏远山区,在“山江镇这样的苗寨”,这种“带弟弟上课”的情形竟然还“十分普遍”时,没有人能睡得着,负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救济之责的公职部门,更是无论如何也不该别过头去,呼呼大睡。
农村空巢空心之痛,早已震痛中国。中秋时节,新华社记者发布了一组同样震撼的“空心农村”组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一组组照片直刺人心。而《弟弟要睡了》组图,则像一个续篇,延续了这种空心之痛。
以数年前的数据,农村就有近亿留守人口。中央要求,财政增长部分主要将投入民生,宏观调控,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那么,首先把空虚的农村公共保障和民生服务的账填平吧,当留守老人的赡养,空心化地区的孩子上学、妇女权益维护问题都解决了,这种农村空心的锥心之痛才会彻底消弭。(李晓亮)
呼吁
感动之后更需行动
《弟弟要睡了》的照片也是一个“动员令”。笔者真心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部,不要把眼睛总盯在大学的扩容、扩招上,不要总盯着城市的重点中学及升学率上,不要总盯着城市孩子的幸福生活,还是组织力量深入山区看看那些艰苦环境里的孩子,看看山区孩子读书的艰辛。同时,也不妨以此为契机,组织各地教育部门做一个实地调查,将那些教育困苦的孩子登记造册,纳入国家教育救助的范畴,实施定点帮扶,让这些穷困山区的孩子能够健康生活、快乐读书。
单靠当地人的努力,甩掉贫困的帽子、让每个孩子都无忧无虑地读书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唯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财政上的扶持及来自于社会的浓情关爱,才能让贫困山区的孩子尽快走出艰辛的环境,并展开理想的翅膀。不然,类似这样的情景,将长时间萦绕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令人伤感。(舒心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