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监测标准和对象不同,对比并不科学
“今天肯定是个污染天。”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1日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这句话。他对记者说,以现在的污染排放强度,雾不散污染很难得到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
“污染就是污染,比标准值高出一点也是不对的。但我仍然会说,自己和自己比,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有进步。”杜少中说,每年北京在秋冬转化的季节期间都会或多或少的遭遇大雾、静风、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如果是前几年,遇到这样严重的、持续的大雾天气,北京的空气质量一般是一天加重一个等级,今天三级,明后天就四五级了,但这次三级天已经扛了好几天了。
至于网民对中外监测结果不同的质疑,杜少中对此表示,某国大使馆监测的是即时浓度,发布的是小时值,而环保局发布的当天空气质量指数是前一天的中午12点到当天中午12点,24小时日均浓度所换算出的空气污染指数。
“不是一把尺子,另外监测对象也不同。”杜少中说,PM2.5和PM10的悬浮粒子是不同的观测对象,构成成分也不同。
“雾天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北京逢雾就极易空气质量超标,只能说明减排力度还不够,目前的城市污染排放量还是太大,仍需要不断努力消减排放。”杜少中认为,此次网络热议、质疑声频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科普知识匮乏,他认为目前针对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普实在是太弱、太迟,环境信息服务也不够人性化,造成误解和猜疑。
记者注意到,杜少中近日在其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前些年我们监测并公布的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肯定还会监测并公布PM2.5甚至是PM1。但必须记住的是,这些改变唯一的根据是我们中国、我们北京自己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看哪个大使馆在干什么。
专家观点:PM10的悬浮粒子是北京市的主要污染物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对记者表示,某国大使馆监测PM2.5以及北京环保部门监测PM10可以理解为,某国大使馆的监测范围是更小的颗粒物,环保部门的监测范围是更多的颗粒物。朱彤说,直径小于10微米的悬浮粒子是北京市的主要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含量更多,如果按同一时间的平均浓度看,监测PM10的浓度值应该比PM2.5更高。
朱彤认为,拿北京环保部门公布的综合全市27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数据24小时的平均值,和某国使馆一个监测点位的小时最高值比较,从而对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做出评价是没有意义且不科学的,事实上,如果都综合同一区域单一站点24小时的数据进行比较,两种监测结果应该会比较接近。
据了解,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不同阶段的主要污染物也不同,因此对空气质量监测和治理重点也有所区别。我国在1996年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将PM10列入了控制标准,但未将PM2.5列入。目前,国际上除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国也逐步将PM2.5列入了空气质量标准。虽然PM10中包括PM2.5,但因为PM2.5对人体影响更大,因此目前的全球趋势是将其单独列出作为一项指标。
据悉,环境保护部在2011年发布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首次对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距离PM2.5最终进入我国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更近了一步。(记者张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