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还只是航天大国,而不是航天强国。真正要成为航天强国,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
“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第一次交会对接之前,非常担心,手心里捏把汗,从岗位人员到位到成功对接,十几个小时的过程异常漫长。我们有担心,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交会对接技术在航天领域里来说具有很大难度。虽然我们做了这样那样的准备,但是地面验证并不能代表整个空间工作环境,也就意味着存在风险。但是,我们首次交会对接非常圆满、非常完美,500多项应对异常工况的预案一个也没用上,这说明我们前期准备非常充分。”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第二次交会对接前几个小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专访。
巨大的跨越
从2008年10月7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投入到交会对接这项国家任务中开始,到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在此过程中空间技术研究院也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和发展。
杨保华说,“首先是技术上实现了很大的跨越,交会对接任务属于技术新、难度大、产品多的任务,所以这次交会对接的成功充分说明我们技术上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除了技术上的跨越,我们还实现了产业化的跨越。”杨保华说,“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生产出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三艘飞船。神舟八号不是之前神舟飞船的简单翻版,而是建立了标准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的飞船系统,以后的神舟飞船都将成为标准产品,这是一个大的完善和改进;同时,按照国家工程立项要求,我们实际上准备了两个‘天宫’——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如果一号出现了什么异常,二号作为备份便可及时补上去。现在,神舟九号和天宫二号的试验都已完成,神舟十号也进入了测试阶段。这种组批生产在过去是非常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几年的锻炼,我们的队伍也成长起来了,这是最宝贵的财富。”杨保华介绍说,在2008年神七圆满成功之后,为了适应载人航天领域大发展的需要,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载人航天总体部门。不到三年,这个部门已经由100多人发展到400多人,增加了很多高素质人员,大多是硕士、博士。过去是一支队伍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工作,现在变成了有多支队伍同时运转。
比如,完成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有天宫一号研制队伍和神舟八号研制队伍;同时,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队伍也在同时进行工作;此外,还有载人空间站队伍,前期是论证,现在已转入工程实施;还有一支载人探月的队伍,正在进行论证工作
交会对接任务确实锻炼了很多新人。因为有很多非常困难的试验不断的反复,在这个过程中,队伍也就成长起来了。如果非常顺利的话,也许反而得不到锻炼。队伍还是得靠实战,实战才能够锻炼人。”杨保华总结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