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信访工作全过程
——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人:赵洪祝(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较早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在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呈早发多发态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社会和谐稳定,浙江省委把着力点投向基层。从2003年开始,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倡导并带头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推进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探索实践,让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去“接地气”,听民声、解民忧、促和谐。这项工作开展9年来,成效明显,成为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谐工程”。
今年10月,绍兴县杨汛桥镇联社村23户农户写来一封信,告诉我一个喜讯,他们即将搬入新居,期盼我能去喝一杯“进屋酒”。这使我想起2009年6月10日在绍兴县下访接待他们时的情景:当年为了支持省重点工程杭甬运河二期改造工程建设,这些村民主动配合和支持拆迁工作,半个月之内自觉腾空、拆除了9000多平方米房子。想不到,由于用地规划调整等多方面因素,村民房子拆了以后,无法得到建设用地指标,只能临时租住其他村民的旧房,有的四世同堂,有的结婚没有新房,有的十几口人“蜗居”在几十平方米的破旧房内。这个问题,有近3年时间了,村民们也一直盼望着解决。当年下访接待他们时,我们详细听了乡亲们的倾诉,了解当时的情况,当场表扬村民顾全大局、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的做法和精神,要求省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抓紧落实到位,帮助解决困难,让他们早日住上新房。村民拉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介大的领导,能花时间来面对面地解决我们老百姓的困难,真是做梦都没想到。”
类似这样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案例还有许多。
说到浙江省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还是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并开展起来的。当时,浙江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利益格局的调整,大量社会矛盾从信访渠道反映出来。当年9月18日,习近平同志率省直15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金华市、浦江县党政主要领导在金华市浦江县接待来访群众。下访期间,习近平同志仔细听取来访群众诉求,耐心细致宣讲有关政策和法规,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晚上,他又听取当天接访活动情况汇报。之后连续3年,习近平同志先后到临安市、德清县、衢江区进行下访,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在他的亲自带动下,浙江省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群众逐渐形成制度并坚持下来。实践证明,变被动为主动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办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才能事半功倍、化解矛盾。
“领导干部下去多了,信访群众上来就少了”——9年来,我们下移工作重心,强化源头处理,“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面对面解决群众难题,对下访工作始终抓紧不放松、不间断
这些年来,中央始终强调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县委书记大接访”。2007年3月我到浙江工作以来,每年都安排两个月左右时间到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并确定把景宁、淳安两个欠发达县作为工作联系点,每年都去看看。省委每年都专题研究省级领导下访接访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每位常委同志都建立了联系点。这5年,我先后到玉环县、江山市、绍兴县、衢江区、嘉善县等5个县(市、区)开展下访接访工作,共接访18批来访群众,现场协调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一些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作了面对面的耐心解释。去年,还专门安排时间参加省信访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局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分析全省信访形势。我觉得,作为省委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履行“一岗双责”,深入研究如何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动深化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防洪堤”和“减压阀”,架起连接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几年来,我们还阅批了大量的群众来信,包括近年来处理大量的网上来信和留言。每当群众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每当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我们就感到特踏实、特欣慰,从内心体会到了竭诚尽力为民办事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5年来,省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共同行动,采用公告接访与约访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有访必接,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解”的要求,到县、乡镇直接接待群众来访。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省共有省领导180人次下访接待群众4792批次9133人次;市、县两级领导4.4万人次参加接待群众19万多批次55万人次,上访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今年1—9月,全省共有市、县两级领导6506人次参加接待群众20974批次80765人次,其中当场解决4317件、协调解决2525件、交办13920件,取得良好效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接访形式,大家坐在一起沟通,让老百姓直截了当地诉说,有利于疏导社会情绪,让群众多一份希望、少一些怨气,让干部多一份责任、少一份推诿,让社会多一些和谐因素、少一些不和谐因素。正如有的群众所说的,“过去有事情是我们要求上去见领导,现在是领导主动下来找我们,我们有了说话的地方,问题解决了,心气顺了,也不用去上访了。”
领导干部下访接访,从“背靠背”到“面对面”,从“你上来”到“我下来”,从“你约我”到“我约你”,不但听民声、解民忧,而且面对面接访,让领导干部感同身受群众的困难,既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也便于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当年所强调的:“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各级领导干部通过下访接访,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行为,健全了为民办事的长效机制,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信访总量大幅下降、信访形势逐步好转,为推进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领导干部要怀真感情,下真功夫,啃“硬骨头”,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着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5年来下访接访使我们深切感受到,群众来信来访体现了他们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所提诉求不管是否合理,但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义不容辞,竭尽全力帮助解决困难,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所以,我经常对基层干部说,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都来自平民百姓家庭,有的干部自己就是挽裤脚上岸来自于农民、出身于农村。对群众信访,绝不能采取敷衍的态度。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百姓办事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秉承服务意识,怀真感情,下真功夫,解“难疙瘩”,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这样老百姓才会拥护党和政府,我们也才对得起国家公务员的称谓,对得起自己的党性和职责。
2007年7月26日,我们在玉环县接访了7批10人次。其中来自重庆市梁平县的吴伦明反映,他在楚门镇一家企业打工时因工负伤,企业老板不肯垫付医药费,为此他反复上访。我们仔细听了他的倾诉,在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后,协调县里给予上访人救助,劳动保障部门帮助催讨医药费,并在其治愈后安排伤残鉴定,按规定给予补偿。2008年7月4日,在江山市接访时了解到虎山街道店前村罗善有女儿不幸车祸遇难,肇事者家庭贫困,法院判决的赔偿难以执行。我们十分同情,当即提出可采取司法救助,解决燃眉之急。2010年6月10日在衢江区接访时,得知高家镇航头村钉螺蔓延情况严重,侵害了群众身体健康,大家十分着急,立即要求当地政府和省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实施综合治理,杜绝血吸虫病的发生。目前,这一问题已得到解决。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对接访对象来说都是大事,甚至是天大的事。如果我们不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就可能会使事情复杂化,可能会使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领导干部下访应更加注重一些需要跨地区、跨部门协调的难事。为此,我们同省信访局的同志商量,省级领导干部下访要动真碰硬,带头去解决一些积累性的遗留问题和政策性的疑难问题。2009年6月10日我们在绍兴县接访了3个批次的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都比较大。一批是钱清镇东江小区居民,反映杭甬客运专线设计穿过该小区中心,破坏了该小区的整体环境,造成小区房价大幅“跳水”,居民要求搬迁或补偿;一批是陶堰镇群众要求正在建设并通过该镇的高速公路留出一个互通立交,方便当地出行;还有一批就是前面提到的杨汛桥镇联社村23户村民反映的未按拆迁承诺安置相应宅基地的那件事。前些时候,我们又专程到这几个地方去看了看,了解到这3个问题均已妥善解决,看到群众满意的笑脸,觉得哪怕花再大精力,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