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驳西方媒体所谓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说法

2011年12月20日 11:13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驳西方媒体所谓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说法
制图/李晓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与西方企业在苏丹“只采油,不炼油”不同,中国企业不但通过雇佣当地劳工,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帮助苏丹建起了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炼油厂,解决了一直以来需要斥巨资购买成品油的难题。“一直以来,中非之间的合作都是秉持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秘书长刘海方副教授强调说。也正是在这种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中国的援非政策让双方真正实现了“双赢”

  “中国的关税政策帮助我们很多,因为我们生产的都是出口产品。它不仅帮我们打入国际市场,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还吸引到其他投资商来埃塞俄比亚投资,因为这个政策带给他们更多利润。”日前,埃塞俄比亚当地一家皮革厂的行政总监泰德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

  11月3日在戛纳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胡锦涛主席表示,中方坚持通过减免关税等多种途径,为发展中国家对华出口各类产品创造条件。为进一步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中方愿在南南合作框架内,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据英国权威杂志《经济学人》报道,在过去10年里,世界上发展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是非洲国家。在过去10年中的8年里,非洲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东亚,其中包括日本。另有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与此同时,非洲也跃居成为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

  那么,伴随着中非关系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关税政策究竟给非洲国家带来了哪些实惠?如今经济获得蓬勃发展的非洲人民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援非政策和中国企业的?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秘书长刘海方副教授。

  免税政策吸引中企落户非洲,促进当地就业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政治互信基础上,中非双方不断加强经贸领域合作。特别是非洲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中国的免关税、免债务等政策确实给非洲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刘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中国企业到非洲参与投资建设,不论从技术水平还是工业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表示,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中国政府推出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对非援助规模,提供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减免债务,减免关税,建设经贸合作区以及加强人力资源、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合作等,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多个。这其中就包括对乌干达出口中国的皮革制品免税。

  2006年在乌干达参加中非学术交流期间,刘海方教授曾参观当地最大的一家皮革厂,后来得知原来这家皮革厂竟是从温州迁到乌干达的。原来,在得知中国政府将向非洲国家减免关税的消息后,皮革厂经理看到了商机,决定将工厂从温州迁到乌干达落户。他知道乌干达当地畜牧业发达,于是便就近解决原料问题。而工厂的产品在出口中国的同时也向欧洲出口,当时非洲同欧洲部分国家也有签订贸易优惠政策,这就大大提高了工厂的收益。

  除几位技术人员外,工厂雇佣的都是当地劳工,这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技术工业水平的发展。

  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额已逾100亿美元,是2003年末的20倍,涉及农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金融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在非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600家,雇佣当地员工逾8万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