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村 正氤氲家的情怀
11月23日,中午11时的阳光很温暖,襄阳市谷城县冷集镇龚家畈村,去年落成的移民新村成为这个集镇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在荆门、在天门、在蔡甸、在襄阳……在荆楚大地9市21县,192个移民新村,成为库区7万多外迁移民的新故乡。
龚家畈移民新村的村民付明、王传清坐在自家门口,抽着烟,晒着太阳,女人们则坐在客厅的电视机前,或飞针走线织毛衣,或奶着怀里的孩子。一些闲不住的老人盘着檐前屋后的一畦菜地,顺便掐几棵葱,几把菜薹,回家准备午饭了。
此时的丹水河畔,金桔满园。每年的这个季节,是库区人民采桔最为忙碌的日子。
村里很宁静。村前的田地里,一年一季的水稻早已收割完毕,只留下细密的稻茬。
龚家畈移民新村的移民是去年9月份从丹江口凉水河镇江口村外迁至此的。搬离的时候,桔园已挂果,但桔子未熟,全撂下了。搬到这里后,水稻已过当年的种植期,两头都没捞着。
王传清算了笔帐:在原来的江口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二十亩桔园,一个蔬菜大棚和几亩玉米、红薯地,夏种玉米冬种红薯,春播油菜秋收桔,农闲时还可下水打鱼,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都有收入,一年最差也能挣个2万多元。
搬到这里后,村民们不会种水稻,从育种、犁地到插秧、收割,每个环节都要请人,工钱是犁地120元每亩,收割插秧是50元每天,再加上化肥农药,一年收成还不够成本摊销。一年之中,忙过7、8、9三个月后,其他时间如果不出去打工,呆在家里就无事可干,也没有其他收入。
“这一年多来,我们基本靠吃老本。”王传清说,“但南水北调是国家大事,我们能理解,也理当支持。”
虽有怨言,但村民们正努力地转变着自己的角色。
今年,王传清花了很大的代价,整理了好几亩的生地,期待着明年会有更多更好的收成。“地多了,明年得亲自搞了,不能老指望着请人来搞。”他说。
“明年是得想想办法了,不能老这样坐吃老本。我们在库区是不能发展,这里是鼓励我们发展。这里地势平坦,走起路来较大山里轻松,骑摩托车也较山里省油,难道致富之路会比大山里更难走吗?”村民付明笑着说。
龚家畈离丹江口市较谷城县县城近,移民新村村民与本地居民也少有交道,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情感上,他们仍把自己当丹江口人。只有看到户本口上那蓝色的迁户条章提醒他们:哦,故乡已迁徙一年有余了。
采访结束挥手作别,村民们说:“放心吧,总有一天,我们会爱上这里。”(楚天都市报 记者张泉 关前裕 通讯员冯功文 杨文华 陈华平 摄影:记者胡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