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提示:
2011年10月26日新闻
主持人: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解说: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2011年的民间慈善是温暖通过互联网在人群中快速的扩散,当你我每个人只是通过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加入巨大的慈善洪流,就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爱变成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时,公益改变的不仅仅是那些受助者的命运,还有每一个伸出手的人。
主持人:
2011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慈善负面事件之后,官办的慈善机构的信誉就遭到了质疑,也遭遇了信任危机。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此消彼涨,人们就把对于慈善的热情和信任转而投向了民间慈善,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是为什么人们在转而投向了民间慈善之后,会有这么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呢?我们就来连线北师大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长。王院长,您说到底是什么一种力量,把蕴藏在人们心里面的这种慈和善的力量给调动起来了?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
我认为还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全体中国人民所喷发出来的那样一种慈善的大爱,它一直最近几年没有停下来,不断在爆发、不断在喷发,我觉得应该说在世界慈善史上都是很少有的,所以它现在还在不断地推动着整个中国慈善事业往前发展。
整个有政府背景的,有质疑马上就投向民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数据,特别有意思,今年过亿的捐款,单笔捐款就有十多笔,过千万捐款的单笔的就有100多笔。现在的民间慈善,我听邓飞告诉大家的一个数据,一个企业家听到邓飞的慈善有信誉了之后,很快就捐了200多万。
主持人:
王院长,您说可能是跟以往的慈善活动相比,参与慈善的人群可能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渠道发生变化了,效果于是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来了?
王振耀:
对,不仅是一个渠道的变化,其实更多的是做慈善的方式,就是更尊重普通人,也当然包括对捐赠人,对所有的被捐赠者都进行了很有效的沟通,达到了信息透明。
主持人:
您刚才说到“尊重”这个词,这个尊重对于捐助者和被捐助者来说是同等重要,还是说有一个比一个更重要?
王振耀:
同等重要,特别是对于捐赠者来说,你对他体贴入微的尊重,会激发出非常高的慈善热情,因为他觉得他的尊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种社会认可不是空泛的,而是这些捐赠的组织很能注意到,我要信息透明,我要及时信息反馈。
主持人:
王院长,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给贫困地区捐衣服、捐棉被,以往我们通过单位也捐,但是没有反馈,可能我们作为捐赠者来说,这种被尊重的感觉可能就缺失了。
王振耀:
当然,过去只是捐到灾区,可能现在知道捐到哪个地区、哪个学校,都能得到这样的信息,你的这种价值感、这种尊严,就觉得那个学校是我捐的衣服,或者我捐到那个县了。
主持人:
王院长,我们稍后会有更多的问题再向您请教。
刚才我们说到2011年被称作是“民间公益元年”,这一年对于中国的民间慈善,对于中国的慈善事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来听一位专家,他是来自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他怎么说?
徐永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我感觉2011年是中国公益慈善界的多事之秋,慈善机构的信任度在下降,对他们的公信力提出了质疑,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情,也就是公众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就是说慈善靠谁?慈善是靠民间、靠公众的参与,对于公益慈善机构来讲就会感受到社会压力,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透明度等等,显然它对中国的传统的慈善体制改革和转型一定会带来积极的推动。
另外一个特点,2011年是新媒体微公益爆发的一年,它的出现为慈善真正回归民间,保障公民自由选择参与公益活动的权利,同时也对这些活动实行监督的权利提供了可能性。所以新媒体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公益新时代到来的曙光。
主持人:
其实民间公益的行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来说起到的是一个补充的作用,就像徐理事长还说过一句话,民间组织的功能就像水一样,它能够流淌到群众和社会需求的每一个细微的角落,能够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当民间慈善、民间公益成为许多人生活方式的时候,它能对这些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它能对中国的社会又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解说:
今年10月26日,一位媒体人在微博上写到,位于岗仁波齐圣山下的一所企业援建小学,全校180名7岁至13岁学生都来自贫困藏民家,这里气温零下20度,他们还缺少过冬衣服,如果你的孩子有旧衣服需处理,请洗净打包邮寄至: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塔尔钦苹果小学,邮编859500,扎西校长,电话:13618978480,贫困的藏去孩子需要我们的关爱,让爱转起来吧。
吴永俊(“衣加衣”项目发起人之一、江西台记者):
他当时就问我,你对这块有什么想法,或者说以你做公益的经验,你会怎么样操作。
解说:
一则短短的微博,很快获得了吴永俊、纪连海等很多爱心人士的参与,通过腾讯公益基金在很短的时间内,“衣加衣”民间慈善活动就迅速展开。两个月不到,这个民间慈善活动就在全国形成了70多个收衣点,有数千名志愿者加入,目前已募集20多万件衣服。
傅剑锋(“衣加衣”项目运营团队协调人):
(志愿者)第一是要尽可能有自己的仓库储存的能力,还要有足够的人手来进行衣服的分类,因为有些衣服寄来是不能用的,必须要筛选。还有是要有足够的闲余时间,因为一旦开始来做这个事情,不能中途说工作忙就放弃了。
解说:
虽然有一定的门槛,但是却挡不住全国各地志愿者的热情。照片上的这位姑娘曾经是一位打工妹,现在开着一个小厂,她主动把自己的工厂作为衣物的存放点。一次在给孩子送衣服的时候,她甚至把自己的衣服直接披在了孩子身上。孩子的眼泪在志愿者为她披上冬衣的一刻瞬间滑落,她说这样的温暖是她很久都没有感受过的。
而这张图片,则是云南红河县洛恩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在室外温度仅有五度时所穿的鞋子。
傅剑锋:
撤并点就把好多原来分布在各个落后山村的教育点全部收走了,然后放在乡或镇上的中心小学,造成的问题是那里的学生,他从学校到家里面走路要花5到6个小时,这就意味着他必须要住校,一个10到2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要住20多个学生,一张床上要睡两到三个学生。
吴永俊:
云南这一块是一个巨大的坑,我们现在目前所有的衣服都填不了这个坑,因为小孩子和学生这块需求量特别大。
解说:
由志愿者们自发推进的慈善也很快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伍皓,他一边在网络上支援这样的行动,一边帮助志愿者们解决非常实际的困难。
傅剑锋:
进入红河的时候要收费,然后伍皓马上给我打电话,他说这个事情虽然不是我的职责范围之内的,但是你们这份心意说得是对的,我尽可能帮忙,后来真的把路费给免了。
解说:
目前“衣加衣”民间慈善项目因学生们要放寒假而暂时告一个段落,但是组织者希望这个活动要一直持续下去,而参与者也希望获得更多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帮助和监督。
主持人:
当那些从事民间慈善活动的志愿者来到一个偏远的农村之后,他们会发现一个与自己的生活环境迥然相异的一个陌生世界,这对于他们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于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从而也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
接下来就连线“衣加衣”项目运营团队协调人傅剑锋。傅剑锋,比如说在“衣加衣”活动中,你要让别人向你们捐一些衣服和被子,你们再转送给这些贫困的,需要的这些人,你们怎么说服那些人来捐给你们,而不是捐给他们的单位?
傅剑锋:
我觉得腾讯微博有一个特别好的特点,通过微博可以展示这种特别直接的、实时的东西,比如说那个地方受到了困难,那个地方孩子们穿不暖衣服具体的情况、情节,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所谓“微慈善”的力量透明、公开、互动,具有草根性,让每一个人都可参与,就变成人人可公益。然后它还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所以这种魅力是“衣加衣”可以从11月9日开始,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甚至形成一个像全民慈善一样的,这么一种慈善运动的原因。
主持人:
谢谢你。
当慈善,当民间慈善的这个盘子越做越大,当慈善的基金越来越多的时候,怎么能够更好地规范一个一个民间慈善的组织,能让它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小朋友们你们好,希望你们喜欢这本阅读书,并请你们和我们一起编这本阅读书,爱你们的支教老师。”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教材,这也是一份特供的教材,特供的对象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所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们,而教材的提供者是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
程晓雯(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理事长):
我们的一个队友,因为他是搞出版工作的,然后去到那边他发现说,其实阅读课程对孩子们非常重要,而我们在市场上面也很难找到,就是针对某个年龄的或者某个地区的儿童特别适用的教材,或者说辅助教材。回来以后,他就尝试自己做了一些这种编辑工作,然后自己去写、自己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