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
抓好安全生产要在生产力改善和制度保障上下功夫
“经济学上有个逻辑,凡是大面积出现、反复出现、长周期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体制机制出了问题;凡是问题屡治不愈,难见效果的,就很可能与生产力有关系。安全生产就是这样的问题。”市长黄奇帆在1月5日举行的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抓好安全生产,要着力在生产力改善和制度保障上下功夫。
市领导刘光磊、余远牧、刘学普、吴家农参加会议。
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国家安监总局综合考核中,重庆由2003年倒数第三,跃升到2010年全国并列第一,2011年继续领先
黄奇帆说,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民生导向、共富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年,正是坚持安全生产,成就了重庆良好的发展形势。
随着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国家安监总局综合考核中,重庆由2003年倒数第三,跃升到2010年全国并列第一,2011年继续领先。几个过硬的衡量指标证明了这一进步:一是安全事故总量连续8年持续下降,去年各类事故总量同比下降7.6%;二是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人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死亡率、高速公路百公里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等主要安全生产指标逐年降低;三是重点监测的7个重点行业,事故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回想十年前,重庆一年重特大事故多达十几起,全市上下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置事故,疲于奔命。在积重难返的情况下,通过几年励精图治,能够跃升至全国先进行列,实属不易。
通过生产力基本面上的改善,逐年降低安全事故
黄奇帆说,这些年,重庆安全生产形势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在于把握了安全生产的一般规律,在生产力基本面的改善上、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下了功夫。
着眼于生产力基本面的改善,我们针对薄弱环节,大规模、持续增加投入,在较大范围内彻底解决了一批安全生产源头性、基础性问题。
比如,重庆这些年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而重化工、危化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这样从产业的安全性上降低了事故死亡率。
又比如,在煤矿安全方面,重庆一方面坚持整合改制,做大做强大中型煤矿,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率,确保产量基本稳定;另一方面铁腕关闭了2000多个小煤矿,提高了煤矿的整体安全系数。
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重庆提前10年基本实现“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多公里,所有区县均有高等级公路连接。农村公路建设也加快推进,行政村通达率100%、乡镇通畅率100%,许多农村危险路段通过改造,安全性大大提高。投入几十亿元搞“生命工程”,安装公路防撞护栏上万公里,国省道危险路段实现全覆盖,大大降低了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几率。今后两年,我们还将投入20亿元安装一万公里,给县道以上和乡道高路堤全部装上防撞护栏。
在水利安全方面,重庆“十一五”期间投入385亿元大兴水利,避免了像周边地区那样饱受水灾旱灾之苦,总体上有惊无险,还大大减少了溃堤、泥石流等灾害。“十二五”还要投入1000亿元,从根本上扭转全市工程性缺水局面。
在电网改造方面,过去五年重庆投入500多亿元建成了“目”字型环网,使重庆电网达到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十二五”将再投资600亿元用于电网提速升级,包括特高压,再造一个重庆电网。
在水运安全方面,重庆在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上修建了几十座大桥,关闭了100个渡口,剩下的渡口都经过改造,人流量也不大;同时对船舶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造,提高了安全性能。
在危旧房改造方面,三年投入1000亿元,全面完成了主城1200多万平方米危旧房和60多个城中村改造,从源头上消除了火灾隐患。
此外,重庆还关闭了300多个危险化学品工厂;先后实施了六批企业环保搬迁;先后投入300多亿元加强三峡库区地灾防治。
正是这些生产力基本面上的改善,从源头上消灭了一大批安全隐患,使重庆安全事故逐年下降,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