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离任 称空气质量在好转(2)
空气质量:
正在好转 但任重道远
去年下半年,北京接连遭遇大雾天气,引发公众对于PM2.5的热切关注。许多人指责北京的空气质量从奥运会后一直倒退。
对此,杜少中表示,对于北京空气质量的最精确概括应该是“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但离满意差距还很大。”对于有媒体报道“杜少中否认北京空气污染”,他觉得委屈,“北京到现在为止,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尽管一直在下降,但没有达标过,我怎么可能否认?”
杜少中认为,其实绝大多数老百姓真正关心的不是监测什么,而是空气质量能不能再好一点儿,但在2000万人口,500万辆机动车面前,“神马都是浮云,减排才是硬道理”。他几乎在对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宣传,“环保不是口号,行动才最重要。提高北京空气质量,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土著”北京人,杜少中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有时候我坐地铁回家,从玉泉路站出来,然后步行,看见西山的晚霞,就有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可是一转身看到大卡车冒着黑烟驶过,心情又顿时受到打击。”
今后规划:
亲力亲为 少开一天车
离任新闻发言人后,杜少中担任北京市环保局的巡视员(正局级)。环保局官网显示,杜少中的分工是负责机关党务工作,协助局长开展专项工作,分管直属机关党委,联系环保学会、协会、基金会。
杜少中说,以后自己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儿了,比如宣传环保科普知识。对于自己倡导的“少开一天车”,他说现在有了更多时间践行这一理念,“以后公务活动会少一些,就会更加要求自己少开车,多坐公交,多坐地铁,多骑车。”在他的办公室,至今仍放着一辆折叠式自行车。杜少中告诉记者,把为环境作贡献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个生活态度。
杜少中认为,“少开一天车”,不是真的“少开一天”,而是要养成一种尽量绿色出行的环保意识和习惯,比如骑车、坐地铁、坐公交,甚至步行,“哪怕选择拼车出行,或者一次开车办多件事,都是环保的实践。”
建言新闻发言人:
平衡“人”与“非人”状态
在任八年,杜少中对政府新闻发言人有自己的认识,“新闻发言人在‘非人’与‘人’中找到平衡。”他说,一方面,新闻发言人所说的内容不能带个人观点,要客观、科学、全面、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但同时,发言人也要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群众的环保诉求,向市民提供他们需要的环境信息。
对于去年有新闻发言人出现“雷人”语录,记者曾问及杜少中“发言人如何把握语言、行为分寸”。截稿前,杜少中发来短信,他说,新闻发言人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个人魅力,在重大问题、事件面前,诚恳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对事件的影响远胜于个人魅力。新闻发言人不能靠小聪明,要靠大智慧,一事当前要把大势想透,细节靠积累。
这应该是他对八年新闻发言人生涯的最好总结,也是对其他在任新闻发言人的最好忠告。(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