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探寻宁夏西海固移民脱贫路:劳务移民顾忌无土安置(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20日 11:4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35万人大搬迁

  由于山路难行,在10公里路外,本刊记者乘坐的切诺基越野车已经颠簸难行,下了车换了村里的“蹦蹦车”,再走几里地,就进到红沟村。

  干涸的河床道路中,附近西湾门村的村民马玉牵着毛驴,担着两个铁桶来挑水,一处水管从道路中探出头来。“如果洗衣服的话,一天要走四五趟。”他告诉本刊记者,每一趟要走5公里山路,花上近两个小时。

  六盘山区年降雨量300毫米,蒸发量2000毫米,生态环境脆弱,被称为“贫瘠甲天下”,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地区。

  从某种程度上讲,宁夏的发展也是一部移民开发史。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听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干旱和贫穷中煎熬后,不禁流着泪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受苦,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呀!”1982年,中央决定实施“三西”(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和河西走廊)扶贫攻坚工程,拉开了中国最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

  2009年底,63岁的丁成科搬出了生活了一辈子的原州区头营镇双台村,那是一个深居六盘山外缘叠叠沟的自然村,山大沟深,交通闭塞,饮水困难。由于看病要到20公里外的县城,丁成科的父亲患阑尾炎未及时治疗,离开了人世。

  新搬进原州区利民村,丁成科50岁的妻子马福秀第一次拧开自来水龙头,顿时泪流满面。她向本刊记者提起2008年一次担水的经历:眼看着走了25里路担回来的两桶水,临进门脚下一绊,水没了,就又走来回50里路去挑水。

  现在的丁成科两口子,通过政府的扶持,住上了54平方米的新房,还自筹了一部分,丁成科记得很精确,花了1.28万元。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扬黄工程引来的黄河水接入家中,还有一栋日光温棚、一亩枸杞、一栋养殖暖棚、一台太阳灶、一座沼气池、一座厕所、两亩水浇地……

  宁夏生态移民局局长吴占东对本刊记者介绍,宁夏的扶贫之路经历了几个阶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干旱地区县内移民等方式,至今累计移民66万,加上这次“十二五”规划的35万,近40年达到百万大移民。

  在他的办公室,有一张一人高的“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图:一道道移民路线由南向北贯穿宁夏境内,正在进行时的,是这场历时5年、总计35万人的大规模生态移民。

  吴占东说,即将搬出的35万生态移民,涉及宁夏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被纳入移民范围的村民将告别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告别这片贫瘠干旱的土地,在大山之外重新安家落户。

  据了解,到2009年底,宁夏农民人均年收入1350元以下的有100万人,而这35万人则是其中“最穷”的一部分——其一是需要整村搬迁的贫困山村;其二是生存条件差,包括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公共设施极端匮乏;其三是发展难度大,当地没有任何资源,加之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工农业难以发展。

  宁夏计划,用5年时间将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35万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再用5年时间发展致富,努力把宁夏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