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字令依赖症折射管制思维 警惕沦为惰政、懒政
这是一个“限”字盛行的时代,楼市限价、限购;汽车限号、限行;电视限娱、限广告;城市限摩、限电动车……甚至连图书、电影票也由相关部门出台“限折令”。
早在2011年,就有媒体宣称“限时代”已经到来。种种“限字令”,深刻地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如何用好“限字令”,尽可能兴利去弊,使其更加符合民众期待和社会发展需要,一些代表委员作出了审视和反思。
受到普遍欢迎的限购令
全国政协委员张泓铭曾担任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在2011年两会期间,他曾发言力挺北京的楼市限购政策。
2010年4月30日,北京率先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限购令,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且对购房者的户籍等作了严格规定。随后,国内众多城市纷纷出台类似限购令,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确实要问,限购的理由是什么,地方政府有没有权力限制住房消费?”张泓铭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他也反思过这一调控政策。
“我认为政府有权这么做,这是政府管理的一种手段。”张泓铭说,“政府的管理职能允许这么做。虽然我们推崇经济手段,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应该使用行政手段”。
在张泓铭看来,住房首先是使用价值的功能,需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但有些人买了自己不住也不出租,就囤着投机,城市资源有限,住房供需矛盾本来就大,投机将损害很多人的利益。如果没有其他有力措施抑制投机,我认为可以采用刚性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郭松海也支持限购。在他看来,房地产市场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住房也不是纯商品,还有社会保障的属性,“当房价与民众的购买力脱节太厉害时,限购是必要的调控手段”。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也支持限购政策:“房价过快上涨会导致经济产生泡沫,导致实体经济转移到房地产,造成一业兴旺百业衰。”
近年来的楼市调控政策,确实也只有限购令真正发挥了效力,让楼市走出了“越调越涨”的怪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月,在新建商品住宅方面,全国70个大中城市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48个,持平的有22个,没有一个城市出现上涨。从民意看,多种统计数据也显示,八成以上民众支持限购政策。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