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南极探秘:南极内陆考察有多难?

2012年03月25日 15: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国南极昆仑站——世界海拔最高的南极考察站。崔鹏惠 摄  

  中新社“雪龙”号3月25日电 题:南极内陆考察有多难?

  ——访中国第28次考察队内陆队副队长魏福海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这次南极内陆考察非常艰难。一路上经常遇到暴风雪、白化天、地吹雪等恶劣天气,车辆故障也是近几次考察中出现最多的一次,而且大多都是发动机故障,现场很难维修。”已经4次深入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副队长、昆仑站副站长魏福海对中新社记者说。

  2011年12月16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8辆雪地车,包括4辆PB300、4辆卡特车,拖载着34架雪橇从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内陆出发基地启程,奔赴1250公里之外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上的昆仑站。由于不断出现机械故障,抵达昆仑站的车辆仅有5辆。

  海拔4093米的冰穹A点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东南极洲以冰穹A为中心的内陆腹地地区,不仅是南极洲的中心区,也是地球上最干燥、最寒冷和最严酷的地区。

  2011年12月17日,内陆考察队出发仅一天,两辆卡特车出现发电机故障;12月18日,内陆队驻扎在宿营地修理故障车辆没有行进;19日,在距离出发地130公里处滞留一辆卡特车及4个雪橇后,内陆队继续行进,此时南极内陆考察的行程仅走了十分之一。

  “这几年考察队积累了一些车辆的南极内陆使用经验,但这次车辆坏得这么多是我没有想到的。”负责此次内陆考察后勤保障的魏福海对记者坦言,吸取前几年内陆考察车辆使用经验,出发前做了充分准备,配备了车辆易损零件,但这批车辆从2007年中国第24南极考察开始使用,已经4、5年了,有一定损耗。

  目前,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所需的物资、设备、油料及考察队员是通过地面运输。因此,运输车辆、发电机及相关机械设备是内陆考察的生命线。

  魏福海说,内陆考察非常辛苦,每个进入内陆的人都要心理准备。南极内陆考察存在天气恶劣、运输困难等特点,在处处充满风险的南极内陆冰盖行进首先需要保证人员安全。

  “冰裂缝在南极内陆经常见到,且往往隐藏在浮雪下面,有的冰裂缝很宽,连雪地车也没办法逾越,如果不小心踩到掉进去,几乎无生还可能。”

  魏福海讲道,这次南极内陆考察也是遇到白化天、暴风雪等恶劣天气最严重的一次。在这种天气开车,只能依赖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根本看不见路,等于闭着眼睛开车,驾驶人员非常疲劳,由于看不清路面,无法避让一些大的雪丘,车颠簸得非常厉害,对车辆雪橇损害较大。

  “南极考察有一种精神支柱在里面,”魏福海说,“26名内陆考察队员不远万里、历尽艰辛从国内来到南极,有一种信念支持着我们必须登顶昆仑站,完成今年考察建设任务。”

  2005年,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登上冰穹 A,并于2008年在这里正式建立昆仑站。资料显示,目前,仅有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6个国家在南极内陆建立了考察站。

  “南极内陆考察非常辛苦,也充满风险,因此,内陆考察必须要有特殊环境下的后勤保障能力。”魏福海说,如内陆考察有随队医生,考察队配备了高压氧舱、制氧机,应对突发高原反应,能保障队员性命。

  2009年1月底,从昆仑站返回中山站的途中,当时年仅25岁的魏福海驾驶着卡特车在翻越距离中山站1公里左右的中俄大坡时,由于冰雪湿滑,导致卡特车突然失控从坡顶加速滑至谷底,车轮主轴折断,车轮散落地面,幸好人员无碍。

  高原缺氧、低温酷寒,暴风雪中加油,躺在雪地上修车,手指尖冻得想哭,内陆考察的种种艰难,都被魏福海一语带过。“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职责所在,需要多次来到南极。”2011年10月底,离别了怀孕的妻子,魏福海再次踏上了南极考察的漫漫征程。

  “细节是生命安全保证。我们也制定了内陆考察安全规范要求大家遵守。”魏福海说,“从2008年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建立开始,中国南极内陆考察已经进入常态考察。中国南极内陆车队的运输力量也在不断扩大,在世界南极内陆考察中也处于领先水平,但内陆考察特种设备的使用和未来发展还需要不断探索。”(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