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社会管理创新:政府分权不是“甩包袱”(2)
调动全社会的激情和创意参与社会管理
“只有把政府做小了,社会才有空间。”郑永年一语中的。
迟福林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现在问题是社会力量太弱,承接政府权力的过程中,社会组织还需发育、壮大。
梁维东说,在顺德的思路中,一方面全力推动政府向社会放权,包括通过“减、免、放、转”将政府管不好、不该管的事务交给社会;另一方面是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调动全社会的激情和创意去参与社会管理,这样就会出现我们所期盼的协同共治的局面。
梁维东进一步表示,协同共治的概念里,一些内容,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必须由政府主导,一些专业技术层面的内容需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随着社会成长发育,它能有效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也将越来越多。
郑永年非常同意梁维东的说法。他认为,不能说把社会做大,社会就一定是好的,恐怖主义也是社会,一个好社会是还需要一个好政府去规制、管理。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同样认为,在公民社会意识起步的当下,应该更加强调政府和社会之间的配合,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逐步释放整个社会的能量。
法治是连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核心力量
论坛中,法治话题被一再提起,其中的一个共识是:政府、市场、社会是协同共治的三个要素,而法治是连接这三个要素的核心力量。
“最终的理想是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但一定要有连接这三者之间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法治。”孙立平说。
如何管理出一个好的社会?孙立平给出的“药方”是必须靠建设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机制。
他认为,这个制度和机制必须是透明的、明确的,又是稳定的。它使这个社会生活能够真正地有秩序,相反,如果不靠制度、机制,必然就只能靠权力、靠长官意志,结果是出台大量的临时性政策措施,社会在对今后的未知中迷茫。
顺德的实践,正在为建设一套制度和机制,用法治连接政府、市场、社会破题。
目前,顺德正学习香港的经验,试着制定一系列法规制度、执行制度、问责制度,培育法定机构,让它按照市场运行规律独立承担政府的一些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职能。
为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公开性和科学性,顺德在镇、街和区属部门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吸纳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为重大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如何把现有条条框框的制度“打通”,形成一个有效的、科学的权力新结构,是顺德改革者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
有些东西是不是已经超越了一个区所能够承受的负荷?对此,顺德区委区政府副秘书长李允冠表示,作为改革的“尖兵”,顺德能做的就是在上级的支持下和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快按照科学的改革方法去做。(记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