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东开农业县先河推行车改 仅留24辆公车(2)
一个县的小九九
一年省1000万2859名公务员改领车补
惠东县财政局原有14辆公车,车改后仅留下2辆执法执勤车。惠东县车改办刘健锋介绍,按照每辆公车每年6万元的运行费用,一个局就减少了70多万元。
4场公车拍卖会后,卖出了196辆公车,成交总价1463.46万元,比标底高出了466万元,国有资产增值48%。就在惠东车改短短3个月后,惠东宣称,公车经费的支出明显降低了,公车经费开支总体水平预计将下降22.3%,年下降1000多万元。
“车贴取代公车”后,1000多万元是如何省下的?
刘健锋说,第一批公务车改革覆盖了85个县直单位,涉及2859名公务员,按照车贴标准,每月财政需支付251万元,加上个人特殊公务交通费,车改财政经费每年需要3400万元左右。惠东去年的公车费用达4000多万元,与此比较,今年可下降1000多万元。
那么,公车费用又将何以约束呢?刘健锋介绍,车改后,公车消费主要有两块支出,一是车贴,二是单位特殊公务交通经费。10个级别的车贴发放是经过多方考虑制定的,不是一成不变,将根据物价涨幅和该县财政收入而定。
人均1300元标准的“单位特殊公务交通经费”,也是一道门槛,此笔费用下拨单位后,县财政将不会再行添置。如若透支,该单位将自行解决。此外,惠东规定到珠三角办理公务每人次200至300元,到粤北、粤东、粤西250至350元,市内的不超过80元。
刘健锋说,比如某局长需到市里或省里开会,以前有公车跟随,现在,他只能自己解决交通问题,事后在“单位特殊公务交通经费”里按照规定报销。“这比县内的一些民企出差标准还要低。”
小九九背后的阻力
“没有专车很没面子”
惠东车改,最难的是回收公车和发放车贴。
该县多名干部说,车改阻力不少,刚开始,有人认为没有公车面子过不去,有人则称不会开车……
刘健锋说,让全县2859名公务员理解并执行公车改革,放弃原本的“公车福利”,除了有过轰轰烈烈的宣传外,县委书记、县长等人都是以身作则,才大刀阔斧地砍掉全县的“公车”。
为此,惠东县成立了车改办,专门负责车改具体事项,禀属于纪委监察局下,其担任副主任的刘健锋,其另外一个身份便是县纪委正科级纪检员,这也是为了更好地监管公车改革。
按惠东县的车改方案,车改后,每月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分为10个级别(见表格)。此外,惠东还推出了一种“单位特殊公务交通经费”,就是根据单位的人数,县财政每年发放每人1300元,由单位支配这笔日常因公务而产生的交通费。
惠东借此折中方案加快推进车改步伐。
小九九背后的压力
车贴变相提高公务员待遇?
县环保局局长林新权拍卖购下的12万元车款,县财政可一次性预支20个月的车贴,按照其正科级待遇,他可以拿到4万元,这样,他仅支付8万元,这辆他曾经的“座驾”就成了他的私人财产,他能公开将车停靠在酒楼门前,或是开车为家人亲朋办一些私事,无需担忧公车私用。
不过,车改之初,有人提出质疑,车贴是变相提高公务员待遇吗?
刘健锋解释,就在惠东县公车经费开支总体水平预计将下降22.3%时,惠州市7年车改后,公车经费开支总体水平也下降了22%,此后公车数量不增加,同时不招聘也不供养司机,经费开支明显下降。“我们要考虑的是,如果没有车改,全县的公车费用就要多支出1000多万元。”
有关专家指出,公车改革是否有实效,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否解决公车腐败,二是能否降低行政成本,三是能否保障行政效率。
刘健锋称,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车改并不十分完美,是一个折中方案,但他们的模式满足了这三点。
对于惠东来说,除了“经济账”,更难能可贵的是车改有效杜绝了公车私用等腐败问题,以往群众反映强烈的超编超标购置车辆、公车私用等现象基本消除。
在惠东,没有执法执勤编制的单位,已经与公车告别了。也就是说,单位没有了一辆公车,而政府保留的公车,他们根本无权“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