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提拔年轻干部屡陷争议 专家吁避免机械化理解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专家认为,如何将年轻干部“破格提拔”制度化、规范化是一项新的挑战。破格主要指的是破除“年龄”“台阶”上的格,而不是干部德才标准上的格
曾经以城乡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全覆盖被推为全国样板的南京市,这个春天又在大范围探索年轻干部选拔的新模式:今年上半年,将有200名年轻干部通过市区县联动、竞争性选拔、分批分类的方式被提拔,其中包括110名30岁左右的区县中层职位。这也意味着,此次被选拔的干部中,将有半数从“80后”中产生。
“南京正在研究制定年轻干部破格提拔的相关办法,将在市级机关普遍推行竞争上岗过程中,要求留出一定比例定向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杨花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类似的动作不只在南京,据报道,4月9日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连发33名正副处级年轻干部和8名副局级干部的公开推选公告。其中正、副处级干部分别限定了35岁和32岁的最高年龄限制,直接面向“80后”。
尽管各地叫法不一、操作细则也不尽相同,但都指向相同的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探索,为优秀年轻干部打通晋升台阶。
不过,探索中也有隐忧。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何将年轻干部“破格提拔”制度化、规范化是一项新的挑战,“应该避免对‘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机械化理解,导致在干部年龄问题上的‘一刀切’和盲目跟风”。
中组部肯定破格选人
从2011年起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将集中换届。在这一时期,随着一批年轻干部尤其是“80后”干部的迅速上位,社会舆论对破格提拔的关注和争议也在持续升温。
这种关注在今年年初的“焦三牛”事件上达到了最高点。23岁、工作仅半年、清华毕业的焦三牛,被甘肃省武威市委公开选拔为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副处级),一经公示便引起热议。一夜之间,被网友封为“最牛火箭官”的焦三牛又被置于“官二代” “富二代”的“疑似背景”之下。
在众说纷纭的议论声中,2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仲祖文”(代指中共中央组织部文章)的署名文章——《不拘一格选人才》以示肯定,武威市超常规选拔人才的政策性探索得到了最高层的认同。而在该文发表不到二十天,“仲祖文”又以《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打开宽广之路》为题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
事实上,这种思路早就体现在中共中央文件中。2009年2月,中共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新一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行部署。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随后,中组部下发《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制度化工作不断推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在2009年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指出,要进一步克服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各种障碍,改革创新年轻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按照常规选人用人机制,一个年轻的科员晋升到部级干部,至少要经过八个台阶:科员—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副厅级—厅级—副部级—部级,这还不包括一些过渡性的隐形台阶。现行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得很多优秀年轻干部因制度障碍而错过最佳使用期。
“在50年代,共产党刚刚执政的时候,有一批二十多岁的县委书记甚至市委书记。而现在如果有80后的副职,舆论就感觉很突然。80后,按年龄推算,也已经30岁上下,是该逐步往重要岗位上放的时候了。”戴焰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应该用正常眼光看待“80后”干部的集体性上位。
专题:聚焦省级党委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