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出访欧洲三国解读 “人性化”外交之旅(图)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人性化”外交之旅
李克强此行出访期间,人文交流活动为“点睛”之笔,让到访国民众近距离感受了中国领导人人性化外交的一面:亲切、智慧、随和、魅力
本刊记者/张蔚然 贾靖峰 沈晨(发自莫斯科 布达佩斯 布鲁塞尔)
4月26日至5月4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应邀对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及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9天时间里,从莫斯科到匈牙利,再到布鲁塞尔,民间人文交流成为此访的亮点之一。从在莫斯科会见中俄友好人士代表、会见二战老战士,到在莫斯科大学演讲,从在布达佩斯参观中匈双语学校,到在布鲁塞尔专程赴比中经贸委副主席李德汉家中做客,频密的人文交流活动堪称此访的“画龙点睛”之笔,体现出中国领导人人性化外交的独特一面:亲切、智慧、随和、魅力。
场景一:与中俄友好人士谈“两国相交,贵在民相亲”
“今天是老友相会,新友相识,友好的基石会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得更好。”
4月26日下午5点整,总统饭店白厅。李克强抵达莫斯科后的第一场活动在这里拉开温情的序幕。
两个多小时前,首次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的李克强刚刚抵达莫斯科,他的第一场活动就是会见中俄友好人士代表。他们当中既有86岁高龄的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沃斯克列先斯基,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中俄友协会长陈昊苏,又有中国人唱俄语歌大赛获奖者、中国姑娘许璐,“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获奖者、年仅19岁的俄罗斯大学生马尔科夫斯卡娅。
将此访的第一场活动安排为与中俄友好人士见面,李克强道出自己的初衷,“两国相交,贵在民相亲。民相亲,国相交才有基础,这是从一般意义说起。如果从特殊意义上说,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邦,我们之间有着传统的深厚友谊。”
在座的“老字辈”友好人士都是中俄传统友谊的见证者——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作家和画家高莽与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相识已逾50年,从前苏联到俄罗斯,两人经历了各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其中的欢乐和苦难,高莽认为“有一点没有变,即深埋在两国人民心中的友好感情”。库利科娃更直言,自己一辈子都在做俄中友好的工作。
“从你们的经历当中就可以反映出中俄友谊交往之深厚、之久远。无论是中苏关系出现过困难和曲折的时期,还是今天中俄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座的各位以及你们所代表的中俄友好人士都在倾力呵护、推进和发展中俄友谊。”李克强说。
目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都视对方的发展为重要机遇,都将发展相互关系作为本国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之一。李克强指出,中俄关系已经提升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它的基石就是两国人民的友谊。
“我对你们,对所有为中俄友谊贡献力量,为中俄友谊的大厦添砖加瓦的人士,特别是长期以来矢志不渝维护中俄友好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在座的人并不多,但你们所代表的是成千上万,成万上亿。”李克强说。
在这成万上亿的人中间,有不少是致力于中俄友好的新一代人。在场的莫斯科大学创新商务高校教研室副主任福尔特金娜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已故俄著名桥梁专家、武汉长江大桥苏联援华专家组组长西林的外孙女。甚至80后、90后“新一代人”也不乏其人。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大一学生马尔科夫斯卡娅中学时曾到过中国,被中华文化与建筑深深吸引,自此喜欢上这个国度,在校期间也在努力学习中文,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交流当中,马尔科夫斯卡娅用中文清唱了一首周华健的《朋友》,许璐用俄语演唱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博得满场喝彩,她们的中文和俄语水平得到李克强的肯定,“这说明中俄友好的确在世代相传,而且是一代胜过一代。学生一定会胜过老师”。
事实上,在俄罗斯,了解中国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据汉学家沃斯克列先斯基介绍,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中文的学生对当下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对于王蒙、铁凝等中国现代作家,他们非常熟悉。在沟通两国人民感情方面,新的一代会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全面。
今天的这场老友相会、新友相识,让两国民间友谊拓展出新的形式、新的空间。李克强最后寄语中俄年轻一代人共同努力,后浪推前浪,让中俄友谊不仅代代相传,而且世代友好,好上更好。
“спасибо!(谢谢)”李克强用纯正的俄语感谢现场所有致力于中俄友好的人们。
这场充满温情的会面给现场人士留下了难忘记忆。全俄费德洛夫地质矿产研究院副院长别乔金告诉记者,他觉得李克强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导人,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人,他了解人民交给他的事业,致力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他拥有很强的意志力,有能力把握这一事业的方向。马尔科夫斯卡娅认为李克强与她的交流非常“亲切、热情”,让人印象深刻。俄外交部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说,李克强副总理知识渊博,反应敏捷,展现了大国领导人的自信与开放。
场景二:大学演讲“征服”俄罗斯90后
当地时间4月28日下午,李克强来到莫斯科国立大学,在该校大礼堂发表演讲。
这是李克强第二次到访这所俄罗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高校,同时也是俄罗斯最高的学术殿堂。20多年前,李克强曾在这里与该校负责人和师生专门讨论如何进行留学生互派的问题。
“此时此刻,我的确有重来故地的感觉。20多年过去了,莫斯科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留学生,现在有1500名留学生在这里学习。”李克强说。
讲台下,能容纳124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走廊两侧也站满了学生。《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共有1598名莫大学生来到现场聆听李克强的演讲。其中有很多是90后大学生。
当天,李克强在演讲中寄语两国青年——中俄友好的根基在人民之中,在青年学生之中。李克强代表中国政府宣布,将邀请300名莫斯科大学学生今年暑期到中国研修。
“我们在中国等待你们。”他说。现场随即响起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