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黄岩岛事件 中国外交统筹维权与维稳关系(2)
战略克制
从申请国际仲裁,到给黄岩岛改名,再到去除岛上有关中国的标志,并鼓动国内民众和海外侨民发起针对中国的游行示威,黄岩岛事件发生后的一个多月来,尽管菲律宾不断发表措辞强硬的言论,制造事端激化事态,但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外交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
不过,菲律宾方面清除黄岩岛上中国标志等使事件急剧升级的做法,无异于踩踏了中国的“红线”。有分析认为,这是公开直接对中国主权领土构成挑战。
据菲律宾《马尼拉公报》5月7日的报道,菲外交部和海岸警卫队已经联手开始清理黄岩岛上所有与菲律宾没有关系的任何标记。菲方的这次举动也引发了中国外交部在整个事件中的态度最为强硬的一次回应。
5月7日,主管亚洲地区、边界与海洋事务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约见菲律宾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蔡福炯,就当前黄岩岛事件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称“中方做好应对菲方扩大事态各种准备”,并呼吁菲方“勿不计后果推动黄岩岛事态升级”。
这是曾于1998年至2000年出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的傅莹自黄岩岛事件发生以来第三次约见蔡福炯,措辞之严厉、表态之明确超过前两次。
在黄岩岛事件发生初期,傅莹分别于4月15日和4月18日紧急约见蔡福炯,围绕黄岩岛海域出现的紧张局势提出交涉。
“菲方不能将中国的善意视为软弱可欺。仁至亦有义尽的时候,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真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会介意和菲方共同创造一个‘黄岩岛模式’”。在傅莹第三次约见蔡福炯的第二天,出现在中国官媒《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文章措辞锋利。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薛理泰4月24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称,一些民众所认为的以往北京在南中国海主权维护上缺少作为的看法大错特错。至少就中国与菲律宾在南中国海主权争端而言,北京是占尽了上风,马尼拉在战略1995年和1998年,菲律宾曾挑起了中菲间的美济礁对峙,性质比起这次黄岩岛事件更严重,甚至发生了武装冲突,但结果是以中国对美济礁的实际拥有而告终。
规划上,技不如人,落尽下风,还有苦说不出。
“有人说中国外交被动,其实不然,我们是看起来被动,但实质上是主动的,绵里藏针。针对菲律宾的挑衅,中国外交一个基本的应对方针就是以柔克刚、釜底抽薪。菲律宾能点火,但火烧不起来。”中国前APEC高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嵎生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
中国目前是菲律宾第四大游客来源地,也是增长最迅猛的客源地,每年前往该国旅游的人数超过百万人次,能为菲律宾贡献至少上千万美元的外汇收入。
5月10日,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安全提示,建议中国旅客近期暂缓赴菲律宾旅游。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显示:5月13日,中国在菲律宾旅游团队共有24个,游客682人;5月14日至15日,共有旅游团队7个,游客211人,人数骤减七成。
如果没有出现黄岩岛的情况,赴菲律宾旅游的中国游客的数字曲线应该恰恰相反。菲旅游部门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赴菲旅游人数较去年同期猛增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