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媒体析近期萝卜招聘、呕吐死事件 遭遇零信息回应(2)

2012年06月05日 07:3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新闻回放】

  于钢峰在审讯时“猝死”,河南项城市公安局称死亡原因为突发急病、口吐白沫、“呕吐而死”。而死者家属根据尸体图片,以及警方电话通知的尸检结论、警方和医生的对话录音,对“呕吐死”说法提出质疑。

  “呕吐死”事件至今找不到相关负责人回应

  高调表态不见下文

  只想拖到不了了之

  回应里有大段术语,但没有解答疑团

  编辑:“呕吐死”事件被曝光后,当地是怎样应对的?请描述一下整个过程。

  王汉超:“呕吐死”事件发生后,当地回应,根据尸检报告否认刑讯逼供。但死者家属表示,自始至终没有看到该报告,只是在电话通知中获悉“受害人肋骨断裂4根”、“胃里无任何食物”等信息。

  至今,尸检报告一直“捂”在警方手中。当地采取了拖延的办法,答应给记者看报告,等到要看的时候,负责人手机关机,保存证明的两位警官手机无法接通。多次联系,没有再予回复。长时间拖延,确实使“呕吐死”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不了了之。众多疑点,至今没有定论。

  5月24日,当地发布“权威”回应《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于钢峰死亡事件并表示要公开透明实事求是查明情况依法处理》,里面有大段术语,但没有很好地解答疑团。在当地表态“高度重视”、“公开透明”、“实事求是”这么多天以后,6月3日,我打通死者家属电话,被告知当地没再理会他们,一再追问,得到的是领导在开会等理由。

  一再拖延,只能招致公众更多的质疑

  编辑:你觉得当地警方对此事件的整个处置方式怎么样?从你的经历来看,采用这种方式回应的情况,在基层多见吗?

  王汉超:对于当地公安机关来说,拖延或许得到了他们期待的效果——把热的事件拖冷,把“风口浪尖”拖成了“淡出视线”。但是,质疑永远伴随“呕吐死”被记录在案,也让公众留在记忆里。如此积累,对当事政府部门的威信、形象、公信力都是极大伤害。再有事情出现时,公众首先会产生抵触。你没有营造良性的互动,即使一时过关,但最终流失的还是无形资产:公信力。

  拖延的方式在负面事件出现时很容易遇到。只唱高调,不谈事实,一再拖延,等待不了了之,只能招致公众更多的质疑,于政府形象是一种损伤。

  编辑: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政府回应患上“拖延症”的?

  王汉超:拖延、捂盖子,反映出一些当事官员只顾眼前、先保官位的心态。他们应对的策略,表现出只是想“解决麻烦”。而公众、家属,关心的是让死因水落石出,不那么云遮雾罩,扑朔迷离。双方关注点不在一起。

  重要的是回到事实,不需要太多策略技巧

  编辑:以你的观察来看,你认为政府部门在回应热点事件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最缺乏的是什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王汉超:政府部门回应热点事件,最重要的是回到事实本身,不需要太多的策略技巧。争议的意义在于能够形成监督,如果政府部门本身过硬的话,不该惧怕这种监督。如果你不够过硬,就用真诚的态度,通过监督使自己过硬。

  争议事件中常有不理智的声音。政府要用自己的表现来引导社会理性看待,而不是用拖延、围堵去激化不理智。引导理性的途径只有一条:及时、公开、透明。这就要求政府回到事实去说话,让人信服。如果长期不及时、不公开、不透明,最后即使你去说真相,也因缺乏公信力而难以使人认可。

  遇到争议性事件,最重要的是真诚,最常见的是拖延、推诿,最缺乏的是担当,最大的障碍是“官本位”。在“官本位”支配之下,公众的知情需求往往不是最先考虑的,这样就会把矛盾引向扩大。

  【核心提问】

  什么是理想的回应模式

  编辑:从记者的角度观察,你们觉得理想的回应模式是什么样的?

  王汉超:最理想的模式,也是官方该有的态度,就是最大程度回到事实,而非最大程度回避事实。政府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杨宁:我认为一个理想的回应模式包括:1.对事件的基本说明,事情是否真实存在,哪些人造成的,违背了哪些法律、规章;2.目前上级部门和责任人采取了哪些行动,进行了哪些调查,有哪些基本事实是清楚的;3.目前的制度设计究竟存在哪些不完善,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4.相关责任人将如何处理,如何善后。王汉超 杨宁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