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广东成就得益于市场取向改革所形成竞争力
广东 咬定改革不放松(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风起南国,潮涌珠江。
在全国率先制定《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原始创新能力跻身国内第一梯队;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稳居全国第一……
炎热的7月,比天气更热的,是1亿南粤父老的心。不久前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创新再上新台阶的经验做法,备受瞩目,振奋人心。
7月13日,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再传佳音: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从科技领域放眼全局,广东深化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增创科学发展体制新优势的“大棋局”可见一斑。
“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广东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市场取向的改革所形成的体制竞争力。如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过、绕不开,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不久前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为这轮改革作了深刻注脚。
2008年以来,广东四年召开三次推动体制改革的工作会议;大部制、行政审批、富县强镇、省直管县财政、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等一个个重大改革创新再领风气之先。
体制机制的“软实力”,转化为转型发展的“硬实力”:继去年率先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后,广东今年继续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预计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6659亿元,同比增长7.4%;完成民生支出1789.3亿元,同比增长12.2%。特别是,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预计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5%。
让越位的归位:推动行政职能“减、放、转”,不该管的少管、不管
——“没有革自己命的决心和勇气,就难以突破与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府部门权力利益格局,难以闯过改革的‘深水区’。”
2009年夏秋之交,正是岭南大地硕果累累的季节。
一项被外界称为“石破天惊”的改革,从改革开放的“旗帜”深圳和“标兵”顺德引燃——深圳探索职能有机统一、功能定位准确、部门数量精干的大部制,政府部门由46个精简为31个,涉及的600多项行政审批事务减少近200项;顺德原有的41个党政机构,经过“合并同类项”瘦身为仅16个。
这种变革,深圳市民“春江水暖鸭先知”。新成立的市场监管局,统筹了原工商局、质监局、食药局、知识产权局,以及卫生局的餐饮监管职责。5个“大檐儿帽”合成一个“大檐儿帽”,一个窗口对外。部门减少了,效率提升了。
“大部制带来的化学反应越来越明显和活跃,解决了以往党政重复决策等问题。”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也兴奋地说:“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房地产租赁审批从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宅基地审批从24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
其时,广东已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把握得不好,就有可能跨不过‘中等收入陷阱’,出现停滞和倒退,甚至断送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
“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不彻底、不规范,与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同时并存,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突出。”
……
去年年底的全省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解剖麻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广东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自身的改革”——以大部制为突破口,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解决政府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政府不该管的,尽可能少管、不管。广东拿出“三把刀”:“减”、“放”、“转”。特别提出在“减”上下功夫,“切实清理、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大力度向市场放权。”
数据显示,2008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以来,广东省政府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70项,向地市下放107项。各地市平均取消审批、备案事项约160项,占25.5%;平均有逾六成事项实现网上办理,10%的事项推行了并联审批。
例如,广东教育部门取消对中职学校开设新专业的核准,改为备案管理;人社部门取消了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审核,为人才引进打开方便之门。中山市经过5轮行政审批改革,审批事项从原来的1404项削减至349项,市级设定的审批事项已全部取消。
7月17日,广东又公布了2012年行政审批改革第一批目录,明确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79项,转移55项,下放115项。这次列入清理范围的有1120项,涵盖了拥有行政审批权的所有54个部门。要求明年上半年前基本完成,届时,各部门的“权力清单”将大大缩水。
政府自身的改革,实际上是自我“削权”,势必要“动一些人的奶酪”,引起巨大的改革阻力和利益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