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港媒:中国输出通胀可能性小 海外不必过度忧虑

2011年02月16日 0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11日,福州市民在超市里采购商品。中国国家统计局当日发布了《11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比1-10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中新网2月16日 香港《大公报》16日刊文说,海外担心因中国通胀上升较多,会经过“中国制造”的出口输出通胀。这对西方处于沉滞的经济打击尤大,甚至可能促成滞胀的再现。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似是言过其实和过度担忧,国际商品涨价也非全由中国造成,部分更是由金融炒作带来的波动。总之,中国输出通胀的情况并非必会出现。

  文章摘编如下:

  昨日公布的中国一月份通胀数据,显示物价上涨压力仍在,但未致有全面急升的危险。故调控政策仍须从紧,但更重要是保障农业生产,从供给方面防止出现供求失衡而引致价格大幅上升。与此同时,长远物价走势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特别是在民工荒下工资上升的压力料将较大。

  一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升幅达到4.9%,虽未再破5%水平却仍属高位。从来源看仍如去年一样由食物及居住类领涨,两项升幅分别高达一成及近7%,以结构性通胀为主的性质未变,农业生产及国际商品价的动向将对今后通胀走势影响至大。从价格环比看则可见涨价压力仍大:一月CPI环比升1%,乃一年来升幅较高者,其中食品涨价高达2.8%。但食品中涨价最劲的为蔬菜(逾一成四),其次为鲜果及水产品等,有明显的短期性波动成分,特别是受气候异常影响较多,故不致会形成长期的涨价压力。近期华北干旱威胁夏粮产量,但由于中国政府已加强应变部署,故料可较好地降低减产风险。

  另一方面,货币收紧力度正持续加强,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陆续出台,且对银行贷款调控的操作更为细化,使能更具针对性及有效。一月的货币数据更显示调控已有点成效,特别是广义货币的增幅已明显降至约一成七,比上月底降低约二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约一万亿元,虽仍属高位但未算过分,考虑到年初的放贷旺月这应可接受。只要政府有决心并持之以恒,货币收紧应可在今年内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有效地消除由总需求过大引发的通胀上升压力。

  一月CPI数据已经过调整,与之前的有不可比因素,因此亦引致“造数”的质疑,事实上调整特别是项目权重改变的影响微小而无关宏旨。无论如何,近期通胀问题虽较严重,却未达到危险地步,故应多留意较长线的走势,察看通胀升压会否趋于长期化。有的海外评论便担心因中国通胀上升较多,会经过“中国制造”的出口输出通胀。这对西方处于沉滞的经济打击尤大,甚至可能促成滞胀的再现。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似是言过其实和过度担忧:中国农产价格上升对国际市场影响不大,国际商品涨价也非全由中国造成,部分更是由金融炒作带来的波动。工业品方面,中国国内涨价轻微且多有降价,一月价格指数显示耐用消费品价格降0.7%,交通工具降1.3%,通信工具更大降近一成三,衣着类亦微降0.2%。何况许多中国出口仍以美元定价,而由于国际竞争激烈,中国货品难于把人民币升值的涨价转嫁给外国买家。

  从中国本身情况看,一月的价格指数显示各类服务收费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如家庭服务升逾一成一,医保服务升0.8%,文娱旅游费用亦有上升。工资上升是好事:可带来人民生活水平及消费能力的提高,至于会否引发通胀和形成物价、工资的螺旋上升,则仍须看其它众多因素而定,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和生产形态由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的速度。总之,中国输出通胀的情况并非必会出现。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