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文化习俗 中国福建移民更易融入新加坡社会
中新网5月8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当中,那些来自中国福建省的,因为在文化上与本地华人中最大的福建社群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加上福建话又是这里最普遍的方言,他们在融入本地社会方面,是不是因此多了些便利?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探究。
更容易理解本土文化
来自中国福建省漳州市的张毅刚来到新加坡求学的时候,原本没有想到这里会有这么多福建籍贯的人,福建话的普遍程度也让他感到惊讶。毕竟他觉得自己是出国了,谁知道新加坡这个新环境竟然和自己的家乡有如此多相似之处。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刚来到新加坡的第一个星期,他去了小印度走走看看,想见识印族同胞的风土民情。当他走到一家商店想买东西时,那个印族老板看到他是一个华人面孔,直接就用福建话和他攀谈,让他吓了一跳。
他后来才逐渐发现,在新加坡不但是福建人讲福建话,其他籍贯的华人多数或多或少也懂一些福建话,甚至印族人、马来人有些也有说些简单的福建话,这让他感到特别亲切,就像回到了家乡的熟悉感觉。
26岁的张毅来到新加坡已将近10年,虽然并没有觉得自己因为会讲福建话而带来特别直接的便利,也没有遇到那些非得用福建话交谈的场合,但是他认为,懂得福建话给他带来一种优势,那就是更容易理解新加坡的本土文化与语言。
他指出,本地的“新式英语”(Singlish)当中掺杂了很多方言词汇,一些语气助词和句子结构也比较像方言。本地一些地方、路名、人名的英文名称是福建话音译,不懂福建话的人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但他就觉得很容易理解。
如今在这里待久了,听到周围有人说起福建话,他也觉得习惯了。这个环境,他现在不觉得陌生,但也或许是已经习惯了,当初的亲切感却反而没有了。
他说,现在的情形是,“我前几年去北京旅游的时候,突然听到附近有几个人在用Singlish交谈,反而觉得很亲切。”
在新加坡的这些年,张毅很少用福建话和周围的本地朋友交谈,他尽量讲华语,但福建话却时不时地会在生活中突然出现。比方说,小贩中心的大婶会用福建话问一句“要不要喝水?”,这么普通的一句话,来自中国其他省份的朋友,可能无法理解她在问什么,而原籍福建的新移民听起来就毫无障碍了。
张毅也会观赏一些本地制作的电影,如《小孩不笨》、《老师嫁老大》等,他提起其中梁智强电影《钱不够用2》里面的一幕,电影中饰演老母亲的黎明不停地问儿子(程旭辉饰)“吃饱没”,让他捧腹大笑,也开心地让在家乡的父母一起观赏那个片段。
要是他不懂福建话的话,那么这个笑点,就可能无法捕捉到。这或许是一个共同方言所能够建立的一道文化理解的桥梁。
张毅也告诉记者,当本地人问起他从中国哪里来的时候,听到“福建省”这答案,对方似乎也会觉得比较亲切,或会用一两句福建话和他攀谈。
由于本地华人中,属于福建籍贯的比例最高,因为有一种相似的文化背景,让从福建省来的新移民感觉到比较不陌生,加上口音相近,也比较有一种亲近的感觉,这有助于他的融入本地社会,交到更多新加坡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