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蛟龙”号研发历程:木块塑料管造实物模型(2)
白手起家
立项之初,中国研制过的最深载人潜水器只到过600米深度。一步跨到深度是世界第一的7000米,外国人都觉得犹如天方夜谭。
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当时面临着3种选择:一是全部国产、自主研发,二是自主设计、集成创新,三是全部依靠进口,直接买来潜水器。参与研制的几个组的专家在北京、无锡等地反复奔走研究,最后选择了一条折中的自主设计、集成创新之路。
对于当时的设计人员来讲,只是看过外国研制的载人潜水器照片,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载人潜水器。至于潜水器究竟有多少部件,某个部件什么样,重量多少,体积多少,没有任何详细资料。避碰声呐、灯光、摄像机、机械手如何选型,成了研制人员最头痛的技术难题。这些最最核心的技术,无从获取,只能靠自己研究、自己琢磨,从零开始进行设计。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和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带着十多个刚入职的研究生,又从工厂抽调出几个技术骨干,返聘了几名内退的职工,组成了设计团队。他们仔细研究外国潜水器的图片,按照基本原理,先画好图纸、设计三维效果图。然后,再找来一些木头块,凭着想象把重要的部件组合起来。计算各个设备、部件的重量、大小,根据三维效果图做成一个1∶1的实物模型,用不锈钢质结构代替钛合金框架和载人球舱,用木块代替设备,塑料管代替液压管路,连接布置好。之后,总体组再看看外观样子、在水中的性能、水动力模型、线形怎么样,再进行调整,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才攻下了设计的难关。
凭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总师组攻下技术关,设计了类似鲨鱼外形的载人潜水器。
潜水器上所有的部件都已经购置回来。因为不可逆转性,所有的部件都要严丝合缝,密闭得滴水不漏,这样才能保证潜航员绝对安全。
在总装车间,横七竖八的钢管支撑了一个巨大的架子,架子中间是载人球舱。技术工人们要像包饺子一样,按照图纸,一块一块地给潜水器穿上衣服,骨架、心脏、轻外壳……南京金属有色公司的员工也在一旁待命,一旦哪些部件需要切割,现场切好,交给工人安装。300多个螺丝,几十块轻外壳,各种线路,分毫不能差。工人们用电钻对准小孔,一个一个往上铆,一块一块往上装。
用了整整一年时间,2007年9月1日,在多个部门合作下,许多科学家魂牵梦绕了无数次的载人潜水器终于组装完成。10月3日,水池试验全面展开。104个日夜,53次水池试验,加班加点,精益求精。2008年3月,潜水器完成水池联调试验,具备了出海试验的技术条件。
载人潜水器项目另一关键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母船)也如期改装完成。
2006年6月22日,国家海洋局批准将“向阳红09”船改造为我国深潜试验母船。
两个月,“向阳红09”船改装完成,解决了27项技术难题,并实现了两项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设备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经过11个月增改装,重铸金身的“向阳红09”船傲然屹立于黄浦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