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4次选择:北约炸使馆鞭策军工发展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四次选择
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多年来,经历过四次战略选择。
第一次选择:修理、仿制、制造
第一次选择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在苏联“老大哥”援建下,走“修理、仿制、制造”之路。这次选择,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同时也留下了航空工业习惯于仿制思维、缺乏创新意识的阴影。
历史这样记载第一次选择所取得的成果:
在国家重点扶持和前苏联的技术支援下,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和13个重点骨干企业得以组建,航空工业实现了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行设计的跨越:1954年我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1959年,我国第一架超声速喷气飞机歼6试制成功,使我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行列。歼5、歼6、歼7、运7、运8等飞机的研制成功,大长了国人志气。
仅以1954年为例,就可以看出当年航空工业的生机勃勃: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仿苏制雅克-18)教练机在南昌飞机厂首飞成功。7月20日,初教5通过国家鉴定,试制成功。8月1日,毛泽东主席给南昌飞机厂亲笔签署嘉勉信。
8月26日,初教5飞机被批准成批生产。初教5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的里程碑。
8月18日,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成功爱姆11型(M11)活塞式发动机。9月18日被批准投入批量生产。这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制造的第一种航空发动机。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给该厂亲笔签署嘉勉信。
1954年,航空工业迈出由修理过渡到制造的第一步。共修理飞机550架,制造飞机备件241项,14764件,试制新品127件。全年共修理发动机2278台,制造发动机备件97项,183049件。制成9架雅克18飞机,18台爱姆11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