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剑之道--探寻空军试飞群体的能力和自信(图)
中新网8月22日电 仲夏时节,在空军试飞部队采访,有三个场景让记者念念不忘:
机场起飞线,在待飞战鹰的机翼下,记者与即将登机的试飞员握手,祝他们“首飞平安”!但他们却爽朗一笑:“平安的标准太低,我们要的是飞出更多更准的数据!”他们的话这般牛气。
在某试飞部队史馆,得知他们完成12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空中历险3000余次,成功试飞几万余架国产飞机的卓越功绩,记者不由啧啧称赞。试飞员们却平淡一笑:“把手中的装备玩到极致,这是我们的本份。”他们说得那样坦然。
在试飞员烈士陵园,墓冢林立,得知有27名空军试飞员血洒长空,记者不由心生敬意,忍不住问身边的试飞员“怕死吗?”“当上试飞员,死,就不是最怕的事!也许下一个住进来的就是我。”他们的回答如此豪气。
记者不禁回想起采访之初,曾问试飞员:数十吨的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
他们回答:从物理学上说,飞机是借助空气的升力飞起来的。
然而,他们的行动又告诉记者:从精神层面讲,飞机是靠飞行员的勇气飞起来的。
大自然中存在升力,试飞员心中也有一种升力。那是对祖国航空工业的自信,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自信,有了这种自信,才会有“一飞冲天”的智慧和豪情。
那么,他们的能力自信从哪里来?
从“目不识丁”到“学士硕士”,从“勇气型”到“专家型”,从3人试飞小组到百人试飞部队,新一代的空军试飞员,既有精湛的飞行技术,又有广博的工程理论,既能出色完成试飞任务,又能全程参与新机设计研制,他们被誉为“飞行的工程师”。能力转变,源于只争朝夕的忧患意识——
“学习跟不上趟,上了天,掉的可不只是脑袋”
2009年10月1日,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
北京,天安门,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空警-2000预警机率领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的检阅。
该型飞机成功飞天,国人为之鼓舞,世界为之关注。然而成功首飞的背后,包含着一群“专家型、学者型”空军试飞员的智慧和创意:
——攻克难题,实施“分扇区扫描”。试飞时间短、任务重,但目标架次数很多。原来的扫描方法,需要80多个架次,采取新方法,同一架次中,拿的数据量更多,飞行架次少,效益提升。
——突破常规,尝试“日出飞行”。为提高每个架次的综合效应,飞机起飞越早,温度越低,加油量越多,在空中停留时间越长,采取的样本量就越多。
——险中求胜,实行“降低余油量”。飞机带回地面的余油少了,滞空时间也就长了。降低余油量,可选择备降机场的数量就少了,进而试飞员承担的风险也大了。
——放宽限制,增大“最大侧风”。飞机起飞都有侧风条件限制,超过限制条件飞机就不能起飞,如此可飞行的天数太少。试飞员结合经验和能力水平,把侧风限制速度提高,可飞天数就多了。
正是因为有了诸如此类的创新增益做法,才确保了该型预警机提前数年飞上祖国蓝天。
如果细心观察早期的歼-10飞机,会发现机体上分布着一些突起,形似“猫耳朵”,是飞机的通风设置。这些“耳朵”虽然小,但对一架高速飞机来说,增加了阻力。雷强回忆说,当时试飞时总达不到最高速度。
雷强断定是“猫耳朵”作怪。要取消它们,就要改变相关系统。在他的建议下,科研人员反复计算,改变“猫耳朵”设计,缩小飞机最大截面积,最终,飞机达到了最大马赫数。
“一架飞机有数十个子系统,数百个机载成品设备,数万个零部件,数十万个元器件,以及机载系统软件高达几十万甚至百余万条语句,要想把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最终融合锻造成一把出鞘的利剑,离不开试飞员的学习和探索。”中国试飞研究院原副院长、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说。
认识,在深入学习中升华;信心,在反复研读中增强。采访中,记者问试飞员有啥特殊能耐?他们异口同声:学习,学习是我们最大的本事!
一架新机试飞,涉及飞行的几十个专业领域,需要有信息学、工程学、电子学等十几门学科知识的支撑,周自全说,这些都是试飞员必须掌握的能力。
“试飞员跟最先进的飞机打交道,光有胆子不够,关键是靠脑子”,这脑子是啥?就是丰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空军某试飞团参谋长李吉宽深有感触地说。有时飞得多的时候,一天要飞五六种机型,每一种机型座舱环境都不同,这就考验试飞员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很多数据不能记混,套用“IT”业界话说,就是你大脑的“内存”要大,“CPU”要快。
记者在李吉宽宿舍发现,各种中外试飞资料、图表,从地上码到窗沿,从桌角码到枕边,很多书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很多战友宿舍都这样!”他笑称,我们要把这些融化进脑子里,真到用的时候,就凭条件反射了。
“一个优秀的试飞员,应该是专家型的。”被誉为“运八试飞大王”的邹延龄回忆说,一次听课回来,他一边走一边与人讨论问题。路过一片水洼时,便扛上自行车走,因为争论太投入,他竟然扛着自行车走出两里路,直到发现路人笑他时,才恍然大悟。学习专注和乐于思考的邹延龄,还发生过换煤气罐上过了楼层、下伙房烧糊了饭的故事。
雷强、李中华、徐勇凌是我国首批国际级试飞员。当年,他们走出国门,仅用一年时间就学完了国际试飞员的全部课程;有的在外国课堂上,抓住一切难得机会刨根问底,常常让洋教员额头出汗;有的多次赴某国深造,却一直没参观过该国名胜古迹,只留给异国无数个伏案苦读的不眠之夜……
“为啥这么拼命?都说试飞是玩命,你不学习才真玩命!”雷强深有感触地,现代空军武器装备更新这么快,试飞员跟不上趟,上了天,掉的不只是脑袋。徐勇凌认为,新一代试飞员不光要“会飞”,更要把飞机“吃透”,才可能在试飞中达到人机合一的最高境界。
然而,这一切,源于每一代试飞员只争朝夕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