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飞英雄追梦路:不惧危险 但不盲目冒险(图)(6)
不惧风险,但不盲目冒险
不惧风险,是探险,但不是冒险,这些概念在试飞员那里分得非常清楚。他们绝不做傻大胆的事情,对于风险,他们认为识别、评估、规避风险是一个试飞员必备的素质。他们认为,在一个人没有意识到风险的时候,是最大的风险。
如果用戏剧审美的角度作一个比喻,设计师和试飞员的角色挺像文官和武官的。文官心细,武官胆大。当然,这不是说试飞员心不细,只是他们的“胆大”这个角色冲击力太强了,以至于盖过了他们的心细的一面。
“枭龙”的项目总师干继才说了这样一番话,“试飞员在试飞前,特别是高风险课目,我们会特别紧张,但是他们很放松,没遇到过他们有什么担心,还经常宽慰我们‘你们放心,没问题,一定把数据给你们拿到,并且安全飞回来,你们紧张啥?’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信心,对应急预案有底,有胆识。但我们一直很紧张。”
许多人都谈到过,每次碰到试飞特情,在塔台听到试飞员的声音,没有任何变化,跟地面正常说话的语速、语调和声音都是一样的。没有颤抖,没有加快。“我在塔台经历过很多次。这一点到今天我也不能理解他们是怎么练出来的。平时我摸到大牌的时候,都会心跳加速。”干继才说。最典型的例子还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播放的试飞员梁万俊处理特情时的声音,因为太镇定了,很多人说是假的,是后来做的。“但我们知道,那就是实时录音,是真的。”
对试飞员来说,故障和风险实际上是一个常态。试飞员王文江说:“我们在掌握飞机状态的要求上是比较严的,但是要完全避免风险,那是做不到的,我们每个飞行员都遇到过特情,都处置得比较好。处置特情,最关键一个是把握好飞机状态,再一个就是把预想做在前头。你预想到了,后面碰到了,你心里头就有数。你没有预想到,遇到个小特情就把你吓一跳。”
试飞员邓友明说试飞员的工作,就是要证明什么地方是安全的,什么地方是不安全的。有风险就有准备,液压系统失效,电源失效,起落架放不下来,类似这些,全部做准备。他们和设计人员做了一本《快速检查单》,相当于一批工程方面的精英在帮助处置特情。大量的东西,有些要求必须背记,有些坚决不允许背记,因为“人是会出错的”。
试飞员张新文说:前段时间新闻上播出的波音747坠机,就是因为货物装载不平衡,起飞过程中一件大货物倒了,造成飞机重心偏移不受控制。飞机就是力与力之间的平衡,力不平衡了就造成问题。飞行安全是飞行部队永恒的主题。他们说:飞机空中事故有些是无可挽救的,其中一个就是失火,所有带动力的航空器,都有灭火系统,不管哪个地方失火,灭火系统都会去灭火,如果灭不了,对不起,一点招没有。发动机空中停车都没那么危险。即使操纵系统卡滞,我们现在也有办法,毕竟飞机空中有动力,不着急,慢慢摸索。
风险较大的就是在起飞上。低高度、小速度,给试飞员判断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有足够的高度,出现特情,处置起来有时间,判断的时间都比较长,除非发动机失火马上要爆了,其他都有时间。在试飞部队,特情是家常便饭。每次遇到特情,故障,降落下飞机后,试飞员不会抱怨,把飞机交给机务,简单说一下什么情况,让设计人员赶快查,然后到休息室平静一下,开特情会。
在试飞员那里,他们有一句话:“恐惧和慌乱对人一点帮助都没有,越有特情越要镇定。”如果把目光再延伸一步,我们看到这种无畏的精神一直在伴随着航空事业,这是事业传承中的一粒精神的种子。1896年10月9日,李林达尔在一次滑翔机试飞中,失事身亡。他所探索积累的飞行经验,直接影响了后来者莱特兄弟的飞行实践。李林达尔过早地成为一颗滑过天际的流星。作为航空科学技术发展的先驱、设计师、制造工程师和试飞员,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只有飞行才意味着一切。”
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在他的专著《飞行试验工程》中,写下这样的感言:“飞机飞行试验是集科学性、实践性、风险性于一体,投资巨大、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能够更深一步了解这一点,面对那些勇于挑战天空的飞翔者和航空器的研制生产者,内心就会多一分敬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