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部分媒体播发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油气产量超过5000万吨,终于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的消息。然而,这条让几代海油人高兴得睡不着觉的好消息似乎并没有引起轰动,甚至很快就淹没在了诸如天然气供应紧张、汽油价格上涨等热点新闻之中……
的确,作为不研究经济的普通读者,5000万吨油气当量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作为石油行业以外的普通受众,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可能只不过是一种比喻。但是对于了解石油工业的人,5000万吨和“海上大庆油田”却有着特殊的分量。
我国能源结构的一大特点就是缺气少油,石油短缺曾经是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威胁国家安全的瓶颈。50多年前,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发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通过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革命加拼命,大庆终于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了5000万吨并稳产了27年,创出世界石油史的奇迹。因此,在石油领域,大庆也就与5000万吨画上了等号。
如果说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意义还仅仅在保障能源供给,那么中国海洋石油在300万平方公里蔚蓝色国土上奏响的华彩乐章,意义就不仅仅在能源领域。它对于我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甚至对于捍卫海洋权益都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因此。80岁高龄的老石油部长王涛听到“海上大庆油田”建成的喜讯后激动不已:“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对国家的意义太大了。它不仅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预示着海洋石油今后将有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
艰难起步——
大庆油田用不到16年实现了5000万吨的产量,而海洋石油实现5000万吨这一目标整整用了53年
50岁以上的中年人都知道,当年国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建成大庆着实不容易,那可以说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换来的。同样,今天“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同样来之不易。
在陆地找油不容易,在海上找油就更难。大庆油田用不到16年实现了5000万吨的产量,而海洋石油实现5000万吨这一目标整整用了53年!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说:“海洋石油发展慢是海洋的特点所决定的。外行人看海上采油可能就隔一层海水,和陆地没啥区别。可就是这一层海水,让发展海洋石油要比陆地石油艰难得多。首先是高风险,由于海洋石油多在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以外的海上,因此环境、工程和作业风险都远远大于陆地。特别是中国海,‘北冰南风’,南海是全球海洋中台风灾害最多的海域,超过了墨西哥湾的百慕大。渤海冬季的海冰灾害也很频繁,因此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其次是高成本,海上油田的开发成本是陆地的5—10倍,往往打一口勘探井就要上亿元,最高的深海勘探井甚至高达10亿元。再次是高科技,如果说大庆会战的时候,我们可以靠革命意志,靠人拉肩扛搞会战,到海上就不行了,没有科技实力,光靠人海战术,我们可能连海都下不去。”
正是这“三高”,导致了中国海上石油虽然起步和大庆油田差不多,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前,大庆油田已经实现了5000万吨年产量,海洋石油一年的产量还不足大庆一天的产量。
据老石油人回忆,早在发现大庆油田的第二年,即1957年,石油人就开始了海上探索。当时的石油前辈发扬的也是大庆那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驾驶着渔船驶向南海一个叫莺歌海的地方,在船上架起井架,钻了两眼20多米深的井,捞出150公斤原油。这150公斤原油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起点。而这一年距美国在加利福尼亚钻成世界第一口海上探井已过去了73年。
此后,中国石油人从南海转战渤海,并在那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石油工业。家住塘沽的老钻井工王从善至今还记得,1966年12月31日23点45分,渤海湾“海一井”开钻,正是身为司钻的他亲手把钻头送进的井口。次年6月,该井喷出原油,成为中国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流井。
但作为中国海上第一井,这口井当时的日产量只有十几吨。而后来开钻的“海二井”更是命运多舛。1969年,“海二井”钻井平台遭遇大冰灾,整个平台被冰推倒。老石油部长王涛感慨:“那时候,海上的石油工人不缺雄心,做梦都想着要像大庆那样,在海上拿下大油田,可是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海洋石油的创业过程非常艰难。”
对于当时设备的落后,老石油人都记忆犹新:出海的船还是国民党留下来的老旧军舰“重庆号”,有的甚至还是慈禧太后消遣用的清朝游船。由于设备简陋,那时候的海洋石油充分反映了这一行业高风险的特点,海上事故不断,险象环生。上世纪70年代末震惊全国的“渤海二号”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正是由于海洋石油的高风险和高难度,直到改革开放初的1982年,在陆地石油除大庆以外,又相继建成了胜利、辽河、大港等一批大中型油田之后,奋斗了20多年的海洋石油工业,海上原油年产量才区区9万吨。
改革开放——
让无资金、无装备、无技术的“三无公司”终于完成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从9万吨到5000万吨的跨越,中海油用了28年。可以说中海油用了不到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走过的道路,这样的奇迹是党中央改革开放英明决策的结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洋石油的今天,更不会有今天‘海上大庆’的规模。”傅成玉说。
的确,翻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历史会发现,一部中海油腾飞的历史刚好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因此亲历了这一发展历程的傅成玉说:“中海油的发展不仅得益于改革开放,反过来也是对改革开放政策无比正确的最好验证。”
1982年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告成立。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国家,对这家公司的所有支持只能是给政策。老海油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是名副其实无资金、无装备、无技术的“三无公司”,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甚至要靠出租办公楼给员工发工资。
傅成玉说:“虽然中海油当时两手空空,但我们手里握着国家赋予的海上石油对外合作专营权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我们可以率先开展对外合作。而通过对外合作,我们引进了资金和技术,再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逐步掌握了海洋石油的核心技术,因此大大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我们今天不仅实现了5000万吨的产量目标,而且总资产从公司成立初期的28亿元增长到目前的6000多亿元。”
中海油能够只用28年就走过西方国家100年走过的道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外合作带来的高起点。
虽然成立之初中海油面临的是“三无公司”的窘境,但是由于海洋石油领域是全球公认的未来能源的接续区,是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关注的焦点,因此进入这一领域的都是世界级的特大公司。中海油从一下海就是和类似BP、雪佛龙、壳牌这样的国际石油巨头并肩合作。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国际公司不仅掌握着世界石油领域最先进的技术,而且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因此对中海油来说这是通过合作学习,实现跨越发展的最佳机会。
亲历开放合作洗礼的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刘再生对当时的对外合作记忆犹新:“最初与国外大公司合作,我们只能是站在旁边看别人干,慢慢地我们能跟着一起干,到后来我们终于可以取代别人独立干。过去一个海上作业平台上,几乎所有岗位都是国外公司派来的技术人员,我们的人员只能干最初级的甲板工,给人家打打下手。而现在你到海上作业区看看,就是合作区块也看不到几个外国人了,核心岗位都换成了咱们中国人,因为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300米以内水深的所有核心技术。”
被誉为海上铁人的全国劳模郝振山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作为中专生,郝振山在中海油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刘再生说的甲板工。干了没多久,郝振山就发现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重要岗位多由外国人把持着。“你们手中的刹把(钻井的核心工种是操控刹把的司钻)早晚会是我的。” 甲板工郝振山暗暗在心里较上了劲。
狠练一年基本功之后,郝振山终于上了钻台。白天,他一干完活儿就跑到司钻室外面伸着头观摩外国司钻如何操控刹把。晚上,他抱着外文技术资料逐字逐句地钻研。就这样坚持了整整5年,郝振山终于成为南海六号上顶替外方司钻的中方第一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海油,像郝振山这样如饥似渴向国外合作者学习的事例非常多。据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唐代治介绍,在公司成立初期资金那么紧张的情况下,中海油就咬牙拿出2000多万美元,送员工到国外的合作公司以及大专院校学习。总经理傅成玉就是80年代派出去取经的科技人员,据说傅成玉当年在美国学习两年,居然没有离开过所在的城市。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还仅仅是一个侧面,开放合作带来观念上的脱胎换骨对中海油日后的高速成长更是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旧思想的束缚还非常强烈,新旧观念的碰撞也非常剧烈。比如,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物探地震船、辅助船驶进中国海域,不少人甚至质疑这是卖国行径,认为是八国联军回来了。而在具体的合作中,观念的冲突更是频繁。比如在合作开发平台上,一些中方职工还是抱着老观念,认为国外合作者是资本家,因此劳资纠纷经常发生,甚至发生中方职工故意违反规定,在高危的生产平台上吸烟,被外方集体解雇的事件。再比如,商务合同招投标,这在今天是最平常的事,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却能引起轩然大波。有一年,在一个项目的招投标中,一个系统内的企业竞标失败,其上级机关居然公开宣布,合资公司的招标结果无效。因为计划经济时代,项目给谁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领导机关说了算。
今天回顾当年这些看来匪夷所思的故事,傅成玉说,正是这些观念的碰撞,让作为国有企业的中海油人快速转变了观念。在学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学到了别人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大大加快了中海油的市场化进程。
的确,中海油是业内公认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比如最早打破大锅饭,最早实行全员聘用制,最早实施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这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早于国家几年甚至十几年在中海油得以施行。
正是改革开放焕发出来的无穷活力成就了中海油,让它能够在短短二十几年,把一个国家几乎没有投入、在技术和装备上零起点的行业内很不起眼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受到普遍尊重的国际大型石油企业,并获得了被誉为能源行业“奥斯卡”的年度大奖——“普氏年度最佳能源企业”和“年度最佳能源生产商”。公司得到挑剔的国际资本市场的持续认可,标普和穆迪评定总公司及所属的油公司、财务公司的资信相当于国家主权评级。
自主创新——
让中海油人在国外同行望而却步的领域大展身手,让中海油从几条渔船、破船一跃发展成为装备精良,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石油企业
对外合作让中海油学到了国外的科学技术,但是如果仅仅是跟随战略,我们永远只能是配角,永远不会实现赶超。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周守为院士说:“中海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史。一方面没有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就不会有‘海上大庆’的建成,就不会有5000万吨的油气产量。另一方面,也正是在中海油的成长壮大过程中,我国建立起了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用了不到30年时间,完全掌握了300米以内水深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套技术。而且通过自主创新,我们在多个领域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获得国家201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对中海油科技成果的最好肯定。”
中海油的科技人员在如数家珍般给记者介绍各项他们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的国际领先技术时,提到最多的就是海上稠油开发技术。
渤海油田2010年的产量是3000万吨,是目前仅次于大庆油田和长庆油田的国内第三大油田。中海油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凤久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在海上稠油开发这一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有渤海油田的3000万吨产量。目前中海油不仅创造了海上稠油冷采的世界纪录,而且仅渤海的稠油产量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所有海上稠油开采量的总和。可以肯定地说中海油自主创新的海上稠油开采技术是世界领先的。
石油专家告诉我们,海上稠油开发是世界级难题,而渤海的石油稠到了像糨糊,根本不能流动。在陆地一般靠加热或注入蒸汽的办法开采稠油,而海上做不到,因为隔着海水成本太高。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渤海发现的都是稠油,不少国外石油公司投入巨资找到了油田又都放弃了开发。而当时中海油也想拉几个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的国外公司一起开发,但均遭到婉拒。他们的原话是:“海上稠油开采技术是21世纪的挑战。”
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陈伟说得很实在:“并非他们的技术真的不行,只是因为人家的资源是全球性的,我们中国的油品不好,他就不值得去费力搞研发。因此这件事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咱们自己的家园,只能靠自己耕耘。引进消化吸收了别人的技术之后,必须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否则永远不会独立,也不会有竞争力。”
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中海油终于在全球首创了注海水强采的稠油开发技术。同时,在渤海还采用了聚合物驱油技术,创造了海上稠油整体实施三次采油的世界先例,大大提高了海上稠油的采收率,使得国外公司认为没有效益的油田得到了很好的开采。
据周守为院士介绍,自主创新大大提升了中海油的国际竞争力,过去我们都是向国外同行学习先进技术,当我们开发出海上稠油开采技术后,过去的老师开始向我们请教。如今,中海油输出的海上稠油开采技术已在世界其他海域得到应用,并获得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搞石油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石油资源并不好,特别是渤海,不仅是稠油,而且分布非常零散,开发难度巨大,不少都被国外认为是没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边际油田。同样道理,人家挑肥拣瘦不愿意开采,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在技术上自主创新,把没有商业价值的油藏有价值地开采出来。
针对渤海这些开发价值不高的边际油田,中海油在学习的基础上又自主创新了海上优快钻井技术。据张凤久介绍,用我们和国外学习的常规技术在海上钻一口井一般要30天,而中海油自主创新的优快钻井技术却只用4天。海上设备非常昂贵,租一件专业设备一天的租金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钻一口井节省26天就可以节约大量投资,从而通过降低成本使小油田也能得到经济性开采。这一技术在中海油的666口井上已经应用,仅此一项所节约的资金就是92亿元。
海上油田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技术,是中海油这几年才创新出来的新技术。海上采油不同于陆地,陆地可以通过多打井增加产量,但海上不行,因为海上要借助操作平台,而一座海上平台的费用要四五十亿元,因此中海油的技术人员自主创新了在一座平台上通过技术手段,整体打加密井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在已经开发了近20年的渤海绥中36—1油田(一期)使用后,使这个老油田的日产量翻了一倍。“预计这一技术可以提高采收率10%以上。”张凤久兴奋地对记者说:“这一技术一旦推广开,按照渤海3000万吨的产量计算,每年就可以为国家多贡献300万吨油,这可是一座中型油田的年产量呀!”
如今在中海油,人们感受最深的是这家当初的“三无公司”已经完全脱胎换骨,鸟枪换炮。无论技术还是装备,都堪与世界大石油公司比肩。而且通过这些年的自主创新,中海油不仅在300米水深以内的技术和装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300米至3000米的深海,中海油也已经起步。如今的中海油不仅有全世界最多的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运系统),而且用于3000米深海的全球领先的深海钻井船海洋981今年也将投入使用。到那时,走过了引进消化吸收,步入自主创新阶段的中海油,将握有挺进深海的海上利器,将有能力到中国甚至世界的所有海域进行作业。
以人为本——
让中海油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一切。在中海油,为了安全,员工甚至有不工作的权利
在中海油采访的日子里,记者始终被5000万吨的产量、被中海油的科技创新、被中海油先进的装备鼓舞着。然而这些还不是全部,作为“海上大庆油田”的中海油为我们奉献的还远不止这些。
第一次采访总经理傅成玉,他的一席话让记者震惊:“中海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人是中海油最宝贵的财富。在中海油,遇到灾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损失掉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设备,但是我们不能损失一个人。在中海油,安全生产是最重要的指标,甚至超过了我们对业绩的追求。在中海油,员工有不干活的权利。”
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后来,记者在实地采访中才知道,原来在中海油的所有基层单位,都有一个“五想五不干”的规定,说白了就是员工如果觉得工作条件不具备,安全没有把握,他有不执行命令和不工作的权利。
这一点记者在渤海油田绥中36—1作业区得到了验证。2010年是生产压力最大的一年,因为总公司要实现5000万吨、天津分公司要确保3000万吨的生产任务,因此,所有作业区生产压力都很大。就在工作最较劲的那段日子里,电工张顺利在安装电伴热线时却要求停工,而且一停就是半天,理由就是按照操作规程,电工操作必须两人配合,而当时只有他一个人。这在其他企业或许并非合理要求,但在中海油却是完全合理的,甚至是值得鼓励的。作业区生产监督张超告诉记者,面对张顺利这样的要求,作为领导他必须尊重,因为他的要求符合安全操作规程。
中海油对安全如此较真,在习惯变通的中国人看来简直有些教条。比如我们在生产现场的任何一次采访都要先进行安全提示。这倒可以理解,毕竟油气作业是高危场所。但是我们在中海油北京总部采访,哪怕是在总经理傅成玉的会议室,第一项议程也是专业人员做安全提示,即遇到突发情况从哪里撤离。开始我们不习惯,后来我们体味到了其中的重大意义。
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宋立崧对记者说:“任何一项事故,无论大小都是意外事故,都不是谁故意而为,故意那就成搞破坏了。而几乎所有意外都是不遵守操作规程导致的。就拿BP公司在墨西哥湾的事故,此前BP公司几十年都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那怎么还会出事呢?就是麻痹了,没有严格遵守看起来很教条很死板的操作规程。所以我们这样一个高危行业,必须在任何时候把遵守操作规程融入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去,让它成为习惯。”
正是这样的教条和死板,使得中海油这样一个高危企业,事故率低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中海油所实现的这5000万吨油气产量是真正不带血的产量,不要说人员伤亡事故,就是按照国际最严格的20万工时可记录事故率考核,中海油都大大低于国际水平。
记者在深圳分公司采访,那里不少油田的可记录事故率为零。而惠州油田一个作业区仅有的一次事故居然是一位员工开抽屉时碰破了手。因此,这个作业区为了消除事故,马上开展了“护手运动”,到处贴上了“护手”宣传画。
超强的安全意识除了海洋石油行业的高风险性,与20多年来中海油与西方公司经营理念的对接不无关系。
多年以前,中海油第一任总经理秦文彩在墨西哥湾参观时问一位船长:“飓风来了,你们怎么办?”“停止作业,撤人。”“那设备呢?”“当然是交给上帝了。”那时候,这种理念让习惯了不惜生命也要保护国家财产的中海油人很是震惊,那些设备可是价值连城呀,怎么能抛下就走呢?而今天,这已经成了中海油的惯例。比如在南海,每年都有台风损毁设备的事情发生,可唯独没有发生过一起员工因台风而受伤的事故。
对人对生命的尊重更来自中海油对人的价值的再认识。中海油副总经理吕波说:“中海油能够实现建成‘海上大庆’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创新等硬实力,企业软实力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司一直坚信,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员工只能是改革的主体而绝对不能是被改革的对象,改革的成本只能由企业承担,绝对不能让员工承担,一定要由全体员工包括离退休员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正是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够让中海油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真正把人的生命和价值放在首位。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企业,企业才有快速成长的推动力。”
更让人欣慰的是,中海油已经把尊重、关爱自己员工的理念延展扩大到更广泛的层面,比如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在高污染风险的海洋石油领域,中海油制定了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不惜重金努力保护海洋生态。比如国家在渤海的排放标准是30毫克/升,南海是50毫克/升,而中海油自己的标准是17毫克/升和25毫克/升,在渤海甚至新建油田要达到零排放。
傅成玉说,支撑这一切做法的理念就是两个字:中海油作为国有企业的“责任”。
记者 冉永平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