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央企产融巨浪:中石油“昆仑系”架构已然成型

2011年04月20日 10:5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个春天,国资委对央企产融结合将进行“设限”的消息,引发了众多央企的“金融化”竞跑。

  “现在连原本没有金融业务的央企,也开始要做产融结合了。”4月上旬,国资委的一位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产融结合,多指产业资本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设立财务公司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等现象。

  在宏观调控下从房地产“撤军”后,投资金融业成为不少央企可以选择的方向。

  3月6日,国资委主任王勇公开表态,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一些大央企可逐步探索“产融结合”的方式与经验。同时,国资委规划局也开始研究“产融结合能走多远”,希望对央企的产融结合进行规范。

  “央企很容易利用自己组建的产融结合平台使自己成为国内市场的垄断者,进而对原有的市场竞争结构造成破坏和妨碍公平竞争。”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央企入股金融机构后,一定要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央企涉足金融的监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出乎监管者意料的是,方案尚在研究初期,却已改变了央企的“发展预期”。“大限”将至,央企纷纷摩拳金融业务,追赶“末班车”。

  “在产融结合的路上,如果国资委的限定政策让我们只走五十步,我现在做一个冲刺,冲到一百步。以后谈的空间就大了。”一位接近央企负责人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先行者路径

  为规避监管层酝酿中的产融结合规范,央企正加速扩张,抢占金融“山头”

  产融结合,是过去5年央企“跑马圈地”的重要领域。先行者中,宝钢集团、五矿集团、中粮集团等央企投资控股金融机构现已形成产融结合型集团。

  根据国资委的统计,截至2010年末,有数十家央企共投资了上百家金融资产。在银监会和国资委批准的中石油控股昆仑银行、国电电力控股河北银行、中移动控股浦发银行之外,还有更多央企涉入商业银行以及金融信托、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金融领域。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两个翅膀:一个是实业,另一个就是金融,二者不可偏废,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公司的现金流非常稳定,企业财务负债率较低,进入金融领域后,如二者能协同发展,将会更有所作为。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开展金融业务是公司主业的延伸,而且是强化主业的重要手段。”他想进一步充实集团公司旗下的财务公司的资本金,用来支持主业的发展,实现财务公司整体运行水平的提高。

  而作为先行者,中石油在金融行业的排兵布阵,则是央企产融结合的典型路径。

  “不少央企都在涉足金融业务,但中石油的业务领域最广阔,取得的资质牌照也最完全。”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说。

  当下,中石油下辖的“昆仑系”金融控股架构已然成型。这一金融平台下设中油财务、昆仑银行、昆仑信托、昆仑金融租赁、中意人寿、中意财险等机构,几乎拥有全金融牌照。其控股的昆仑商业银行不仅在国内遍地开花,还将在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分行,俨然一家国际化的商业银行。

  “中石油布局金融的特点,是强调要坚持以油气为核心业务,金融业务定位为服务油气主业。”中石油集团一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沿着这个思路,中石油的金融版图基本都依托中石油及下属企业展开。如昆仑银行,计划首先是进入石油企业最集中的东北大庆、陕西长庆等地发展业务。

  “昆仑系”的起步仅是当年服务于企业内部的中油财务公司。成立于1995年的中油财务公司,在2002年正式涉足金融业;2002年1月与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组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中意人寿保险公司;同年2月,中石油参与设立中银国际证券公司;2007年4月,中石油与忠利保险成立了中意财产保险公司。

  中石油真正开始考虑打造自己的金融帝国则是在2007年底。

  当时,中石油与珠海商业银行达成重组协议,出资20亿元认购后者增资扩股后86%的股权,后因故交易未能成行。但2年后,中石油收购了新疆克拉玛依商业银行(后更名为昆仑银行),“昆仑系”的雏形此时初现。

  此后,中石油控股宁波金港信托,还拟在重庆设立注册资本达60亿元的金融租赁子公司。 进入信托领域,客观上为中石油构筑综合型金融业务提供了最佳平台:一方面,凭借信托,中石油可以把旗下的金融资产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板块,作为继能源主业外的重要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借助信托业在金融业内相对广泛的涉猎渠道和领域,今后的“昆仑系”将在资金管理、金融保险、资产重组、股权融资以及收购兼并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