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明确了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等几类新能源的发展目标。与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超量数倍完成规划任务相反,生物质能成为唯一个没能如期完成规划中全部指标的新能源产业。在中国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十一五”时期,为何生物质能却偏偏遇冷?已被列入“十二五”规划的生物质能能否在下一个五年迎来其发展的暖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调查。
远未完成的规划目标
2007年9月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
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近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已达4473万千瓦,比原定规划目标增加将近8倍。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样实现突飞猛进。有权威业内专家称,预计中国去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00万千瓦,这也意味着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便为既定目标的3倍多。
然而,同样的发展奇迹却未在生物质能上重现。
据了解,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55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
然而,本报记者根据散见于国家能源局、农业部等多个部委的公开数据以及采访业内人士获取的信息,上述5个目标中有3个并未如期实现。
各项指标具体完成情况如下:截至2010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约550万千瓦,沼气年利用量约130亿立方米,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为50万吨左右,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产量为2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为50万吨左右。除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柴油外,另外3项完成情况并不理想,而非粮燃料乙醇更是仅完成了既定目标的10%左右。
“热”能源缘何坐“冷”板凳?
实际上,生物质能在“十一五”时期的前半程,曾经被火热追捧过一段时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袁振宏,用“热闹”来形容生物质能产业的这段辉煌期。据其回忆说,2006年国家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后,随后实行了生物质能发电上网电价制度,因此,业内人士、投资机构和企业对国家继续出台支持生物质能发展政策的预期走高。“所以在此后的2007年到2008年,国内企业一窝蜂似地上马生物质能相关项目。”袁振宏说,“以生物柴油为例,2008年、2009年时我们产能规模一度扩张到近200万吨,但是由于后续支持政策没跟上,时间一长,多为民营性质的这些企业逐渐难以为继,相继出局。”谈到这些,袁振宏语气不无惋惜。
这一观点得到清华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刘德华的认同。刘德华表示,没有及时出台后续扶持政策是制约“十一五”期间生物质能发展的主观原因。
“此外,从客观原因来看,近年来气候变化造成粮食减产涨价,尤其是2008年粮价猛涨过一次,对粮食乙醇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突然由每桶100多美元跌到每桶30多美元,这也不利于生物燃料发展。”刘德华说。
在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看来,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问题,由此造成“十一五”期间生物质能发展规划多项指标未能完成。“追根溯源,主要在于我国生物质能刚刚起步,尚无完整清晰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各地在发展生物质能时盲目投资,发展混乱,产业定位不清晰,甚至不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发生与民争地、与民争粮等现象。”沈洪文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