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尴尬的生物质能“十一五”规划(2)

2011年04月20日 15:0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某不愿具名专家介绍,“十五”期间,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过问下,我国陈化粮制乙醇产量突破百万吨,一跃成为全球燃料乙醇第三生产大国。受这一成绩鼓励,“十一五”规划加大了燃料乙醇的规划产量。然而,实际上当时某些国有粮库为骗补而夸大了“陈化粮”规模。真相大白后,粮食乙醇项目被冠以“与民争粮(地)”的恶名,甚至被叫停。“粮食制乙醇行不通,非粮乙醇技术进展缓慢,燃料乙醇完不成规划任务也便不足为奇。”上述专家无奈地说。

  生物质能原料的分散性、季节性特点,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因素。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曾指出,“十一五”期间由于忽略了上述因素,导致生物质能的原料供应出现问题,这也是目前整个生物质能产业链中最薄弱、也是最需要加强的一环。

  “十二五”生物质能将较快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生物质能再次被列入了新的五年规划。但是它会不会重蹈“十一五”遇冷的覆辙?如何促使其在“十二五”期间健康快速发展?这些疑问成为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

  刘德华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应该会切实加大对生物质能的扶持力度,这一产业也将较快发展。“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利用可再生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刘德华说。

  对于如何推动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刘德华建议,首先国家应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关键技术研发。比如第二代燃料乙醇(纤维素制乙醇)、海藻生物柴油、木本油料植物栽培等技术。“此外,政府在进行扶持资金倾斜的同时,也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这个行业中。”

  袁振宏则认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生物质能发展,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是要注重能源植物品种开发,保证生物质能原料供应。”他表示,之前发展生物质能主要靠农作物秸秆、废弃物,将来更应该发展能源植物,利用中国沙漠、荒山、荒地等边际性土地比较多的优势,将精心培育出的耐寒耐寒植物,与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沙漠改造、防风固沙等工程结合起来,慢慢培育我国的生物质资源基地,这将促使我国生物质能有大的发展。

  袁振宏指出,第二就是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能贪全求快。“任何能源形式都有其优缺点,生物质能也是如此。”袁振宏表示,种植能源植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种树要5、6年方能成材,而培育优良品种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政策制定者要有战略眼光,不能为了政绩和GDP而追求短期效益。

  “国家应制定长期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支持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这样可以用法律来规范,保证产业支持政策不因人亡而政息。”袁振宏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不久前的一次生物质能会议上表示,生物质能要满足现代能源需求,必须能大规模生产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的产品,应按照工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思路来发展。 史立山进一步解释说,工业化是指要转变思路,按工业化的方式发展生物质能;规模化是指应积极探索推进大型沼气利用,通过提纯压缩,利用管道送到更广范围的农村市场;专业化是指要培养专业化的投资、服务公司开拓市场。

  石元春建议,要把建立生物质原料的加工、生产、供应系统作为“十二五”战略重点,通过发展科学的能源农业,形成持续不断、高质量、低成本的原料供应体系。□本报记者 李永强

  链接

  国家发改委2007年9月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到2020年达到2400万千瓦,沼气和垃圾发电分别达到300万千瓦;到2020年,使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成为普遍使用的一种优质燃料,全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约8000万户(约3亿人)农村居民生活燃气主要使用沼气,年沼气利用量约30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总计年替代约1000万吨成品油。(白晶/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