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农村治理新局:遏制征地冲突 防治污染下乡(5)

2011年10月31日 11:08 来源:瞭望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乡村治理求变

  据本刊在各地调研了解,随着“三农”格局快速变革,农民诉求复杂多元,而相应的乡村治理在一些地方还显得滞后,干群关系疏远,也给农村稳定带来现实挑战和长期隐忧。

  饶南丙等基层干部和专家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传统乡土社会加快向现代多元社会变革,农民身份和生存状态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民对基层干部的依附感弱化,更加呈现一种松散状态,国家和集体意识逐渐淡化。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镇长路军说,基层流行的一段顺口溜颇能说明这种变化:农民“吃饱喝足不找你,外出创业挣钱不理你,遵纪守法不求你;出现纠纷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之后感谢你。”

  另一方面,受访村民也反映,当前部分地区路修得越来越好、干部交通工具越配越高级、电话视频等联系工具越进步,而干部下乡入村调研、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和本领却越来越弱。

  据本刊调研了解,村务公开在有的地方还流于形式,成为农民不满的焦点。包括贪污受贿、侵吞集体资产、处事不公等在内的村干部作风问题,也是引发不满的重要原因。从山西等地实际看,在村委换届选举前期,由其引发的农村信访也呈多发态势。

  随着近年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农民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过程中,较多出现因假劣农资、经济纠纷、农产品价格、看病贵、收入分配不公、农村社会治安案件等因素引发的矛盾冲突。这些领域由于涉及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更容易造成干群关系恶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成农户表现出对目前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存在某种不满。虽然目前这种情绪并未上升为直接的冲突事件,处于“潜在”状态,但若解决不好,很容易引发直接冲突。

  董筱丹等专家说,“三农”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后,我国以道德力量为核心的传统乡绅治村模式正在解体,而新形势下适应农村现状的新的治理模式尚未形成,一些行政指令型管理、维稳短期行为等传统农村社会管理思维和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并运用,都导致农村矛盾积淀且化解难度增加。

  受访专家认为,乡镇政府及村级自治组织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前哨”,但目前乡镇政府责权利严重不对等、村级组织则存在“泛行政化”倾向,导致他们忙于应付经济发展指标和上级交办的行政性事务,而对新时期农村农民要求的矛盾调处等社会管理职能,以及公共文化等服务职能顾及较少,存在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水平不高问题。

  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应当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步伐,推动其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可借鉴城市行政服务大厅模式,根据农民实际要求和地方实际统筹设立办事窗口,提升乡镇政府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安徽亳州、江西丰城等地在这方面的探索受到农民欢迎。此外,要去除村级组织“泛行政化”,使其真正发挥代表农民利益、为农服务、管理农民的自治功能。

  近年农村出现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其为农“代言”与维护农村稳定的功能也受到广泛重视。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不久前因道路损坏,农民的橘子运不出去,意见很大,最后是当地柑橘协会牵头把收购人请进来,把货拉出去,还找到市委书记当“推销员”。“协会在上访户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常德市维稳办主任毛世秋说。□《瞭望》新闻周刊 晏国政 王圣志 李兴文 谭剑 王骏勇 王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