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气象组织在德班大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今年地球两度发生太平洋东部海水偏冷的拉尼娜极端现象,气温仍然持续变暖。截至9月9日,北极海冰面积为433万平方公里,比1979年至2000年的同期平均值低35%,北极海冰的体积下降到4200立方千米,比2010年少380立方千米。
对此,德班会议期间小岛国联盟就疾呼,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协议再推迟十年,全球温度极有可能升高3℃,温度的升高将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并将岛国淹没。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11年全球多处地方发生了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其中主要包括欧洲春季大旱,非洲东部“旱涝急转”,东南亚、南亚和中南美洲洪涝灾害,巴西出现洪水和泥石流灾害……这些都是在德班气候大会前给人类敲响的一个个警钟。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更在德班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上警示,全球温室气体已达创纪录的浓度并仍在不断增长。“面对气候失控、资源流失、贫富差距扩大等威胁,人类必须‘悬崖勒马’。地球的未来取决于谈判各方的工作。”
2
经济衰退与减排乏力恐成恶性循环
尽管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一再强调,第二承诺期的界定是德班会议的优先任务,中国还代表基础四国发言呼吁发达国家缔约方带头履行减排承诺,但现场的气氛一直十分凝重。就在会议召开的第二天,有消息称加拿大打算在德班大会后于12月23日宣布正式退出《议定书》,而加拿大与会代表对此不置可否。
日本环境大臣明确表示,拒绝旨在延长《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早就退出《议定书》的美国甚至以不屑的态度说:“《议定书》不在美国的谈判桌上,不会就此与各方磋商。”同时,有消息称美国反对设立“绿色气候基金”。
面对如此难以弥合的分歧,一向积极推动《议定书》的欧盟也显得“十分暧昧”。截至发稿前,欧盟虽然原则上同意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但对于继续推动大幅减排、向落后国家提供环保援助面有难色。
国家间博弈的背后往往是利益的争夺。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分析认为,发达国家不支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主要涉及经济利益,第一期承诺主要由发达国家承担减排重任,但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也是欧美发达国家首当其冲,在经济尚未复苏的情况下讨论第二期承诺,发达国家显然不愿承担以往的减排重任。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迎则指出,资金问题是德班会议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希望,从2013年到2020年,要保证绿色气候基金来源逐年大幅度增加,直至2020年达到1000亿美元规模。但现实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欧洲陷入债务危机,日本地震海啸核事故刚过,发达国家履行减排、资金和技术转让义务的政治意愿不断弱化。加之美国面临大选,欧洲债务缠身,不少国家政府面对国内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的挑战,工作层面的谈判将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专家们认为,美欧面临的危机使这些国家难以在近期的国际谈判和国内减排问题上有大的作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承诺也难以兑现。一些发达国家在率先垂范、大幅减排方面做得不好,第一承诺期减排5.2%的目标还没达到,这也会影响发展中国家减排的信心。而人类减排意欲的降低势必会令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蒙上阴影,两者甚至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