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城市建设者被拒城市之外 职业成"农民工"身份象征(3)

2012年01月13日 16:45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上下合力,打开两重门

  为农民工改变称呼虽只是一个开始,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各地政府正在努力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和社会排斥,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社会。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这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更是社会态度的转变。对农民工的歧视包含制度和社会两方面,现在从称谓上有了改变,农民工从最初被排斥、被歧视,到现在逐步被认可、被接纳,并融入当地社会,这一改变,可谓“破冰”之举。

  不过,深究造成农民工歧视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要想彻底消除隔阂,仍需要打开两重门,一是制度之门,二是城市人的心门。

  有专家直言,由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之路仍然漫长,原因是社会偏见的存在、社会保障的缺失、社会管理的缺位等障碍依然存在。为此政府应多出台一些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不断加以完善,在农民工最为关注的诸如社会保障、子女就读等实际困难上多下工夫,让农民工转变成为“新市民”之路走得更为顺畅一些。

  现年30岁,已在广东打工十多年的刘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叫什么其实不重要,但是和城市户口相比,不管是看病还是孩子上学,农民工能够享受到的福利还是太少了,如果能从改变名称开始让我们享受同等权利,那最好不过了。”

  诚如斯言。改名只是一个开始。但我们希望,一切以改名始,而并不止于此。

  洞见

  让外来工真正地融入城市,需要许多细化的政策,不仅制度上要建立融入的渠道,还需要很多软性的活动来融合外来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应该让外来工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保障他们有参与讨论、选举、批评监督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成为社区的局外人。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肖滨

  随着“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走上舞台,与时俱进地调整各项政策,帮助他们融入企业、融入城市、防止将“农民工”身份固定化、标签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他们来到城市,本来就是谋求身份的改变,称谓的改变是农民工身份转变的第一步。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杨丹娜

  农民工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还需要社会管理方式和户籍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城市的制度并非公众所能解决,但至少我们能逐渐消除与农民工心灵上的隔阂。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的需求绝不仅是一个城市户口那么简单,还有真诚的尊重、理解和同情。人们必须学会谦虚地面对这一群体。

  ——“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调查策划人,《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 南香红

  人物

  胡小燕,首位农民工代表

  胡小燕,女,1974年生,四川武胜县人。1998年初到广东打工。2008年1月21日,经过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无记名投票,胡小燕成为第一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

  此后的每次全国人大会议,胡小燕都会提出与农民工相关的议案,为改善农民工处境奔走。如建议政府出地修建农民工公寓,让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户口能跟随落户等,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胡小燕因此也成为农民工眼中的“救命稻草”,经常电话短信不断。有人求她帮忙讨薪,有人求她帮忙解决劳动纠纷,甚至有人求她帮忙介绍工作解决住房。这让她常常有无力感。她说,有很多问题我不能解决,我有时连自己的事都解决不了。

  胡小燕说,自己不计较已经付出的艰辛,不计较以后是否还要没日没夜地奔波,只希望,下一代能够得到平等的好的教育,能够不再像父母这样没文化吃这么多亏、受这么多罪,能够融入城市,在城市生根,得到社会的尊重。

  “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的下一代别再和我们一样。”(记者 高家涛)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