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濒临“沦陷” 被物价房价子女教育压垮
物价、房价、教育:中国中产的消费困境
《牛津英语词典》编撰者曾宣布“2011年度热词”是“受挤压的的中间阶层”。英国和中国的中产情况并不相同,但以同样的定义来描述中国中产们,一样合适。物价、房价、子女教育⋯⋯在诸多的现实压力面前,中国中产濒临“沦陷”,或上升,或下落
贷款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
林丽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
这是《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一书中罗列的问题。该书作者、日本著名趋势家大前研一给出的中产标准:如果有任何一个答案为“是”,那么回答者就不算是中产。他在书中阐述了这个观点,并且指出:日本的中产阶级社会正在崩溃,M型社会已然到来。
收入赶不上物价
所谓的 M型社会,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富者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重新分配,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下降到中下阶层,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在中间这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样。
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大海啸。更多中产阶级将被淘汰,当浪潮落下,财富将被重新分配,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富裕的人更加富裕。
林丽对答案的结果并不感到惊讶,她认为自己是那个越来越贫穷的人。对于是否身处“中产”其中,她已经越来越没有信心。
1984年出生的林丽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月收入7000元,就职于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对于中产一词的定义,虽然很难寻找到精准的定义,但是在林丽和周围的朋友看来,就是等同于“消费能力较强,讲究时尚和生活品质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
中产阶层是大多数工薪阶层的理想。“橄榄型结构”的提出,也给普通工薪阶层以中产化的希望。对于这个称呼,林丽承认,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她非常向往。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她的收入已经高于不少身边的同龄人。在同学聚会的时候,甚至有朋友羡慕地称林丽已经“步入中产”。
据中国社科院2011年8月3日发布的2011版《城市蓝皮书》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其中北京、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分别达到了46%和38%。而书中对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确定为1.63万元至3.73万元之间。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林丽确实已经到了“中产”那条线。但是她一点也不感到兴奋。对于她来说,尽管收入涨了,可是逐渐攀高的物价,反而令她的生活变得拮据。“看似中产的表壳,实际上是蓝领的内在。”
根据2011年12月7日在港公布的亚洲区生活费用最高城市排行榜,北京、上海、香港分列第7至第9位。负责本项调查的ECA International指出,亚洲区在过去一年内平均货品售价上升8%,而中国内地上升9%。
从前对价格一点都不敏感的林丽,突然有一天发现去超市买菜竟然花掉了一张面值一百元的钞票。而在她自己的财务记账本里,仅是“吃喝”一项几乎就能占去一半。她开始留意到生活环境的改变:水果蔬菜的价格涨了,以前喜欢吃的餐馆平均每道菜都涨了10到15元。
看着不断攀升的账单,林丽意识到自己必须作出改变。
在和朋友于星巴克进行的周末聚会中,林丽放弃了喜爱的拿铁,开始点15元特价的“当日咖啡”;在闲暇的购物时间,她开始热衷于网购甚至团购,难得一次去商场,目光也不再对准中高端服装专柜,而是改成进入人头涌动的ZARA、H&M。理由则是“价格便宜,而且时尚。”
大前研一曾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思维,即针对中下阶层的 “憧憬自由之丘”战略,这是商品营销的一个有效战略,简单说就是争取市场最大客户群——中低阶层客户的青睐,其关键在于“憧憬自由之丘”。 而“憧憬自由之丘”的意思,就是提供价格便宜,但感觉如在自由之丘(日本东京市内的高级住宅区)的商品及服务,让大多数人享受向往却承受不起的自由之丘气氛。国际上不少品牌以这种模式经营成功,比如 ZARA和H&M的成功在于,让平价和奢华的结合成为了可能。尽管林丽对名牌十分喜爱,但她开始负担不起。而ZARA和H&M等品牌可满足她的需要,提供但平价的衣服给她。
2011年底,林丽发现80后开始流行在网络上晒账单,林丽也把自己的账单放到网上,她发现,对许多人而言,尽管已经足够省吃俭用,但是花钱的地方还是太多了,年底再看自己的工资卡,发现这一年又没攒下钱。
以1.63万元至3.73万元为中产线,确实可以为很多普通工薪人员颁发“中产”证明。只是,这样一个标准,是否合乎中国人生活支出和消费的实际情形?对于“中国中产”们来说,除了食品支出的持续上升外,诸如医疗、教育、抚养、赡养等“必需品支出”的项目还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