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A股低迷受挫背景下 国际板推出要谨慎(2)

2011年02月09日 09:4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吕立新向本刊记者表示,国际板也可能重蹈创业板的覆辙,先推出,再通过倒逼机制,使市场逐渐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创业板已经推出一年有余,前期准备工作更是长达十年之久,但是创业板的表现和对其的监管仍然不尽如人意。

  国际板制度“地雷”众多

  从监管部门表述来看,当前推出国际板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并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就曾说,“国际板的推出刻不容缓目的是为在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采访中,李永森从资本市场建设的角度,分析了现在条件下推出国际板的必要性,“资本市场的开放实际上是两个双向开放的过程。一为投资者的双向开放,此前推出的QDII、QFII即为此意;另一为上市公司的双向开放。”当前,中国已有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实现了境外上市,如新浪等。但由于A股市场不对境外公司开放,尚没有境外公司在中国境内上市。

  按照目前监管层透露的信息,将独立开设国际板,以国际板为过渡,积累经验。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渐和现有的A股市场三个市场融到一起。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对这种思路表示了疑虑,认为国际板将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新的割裂,“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原来的不同股权分类问题,现在又要设立不同的市场,自己再切几个板块。”在他看来,单独设立国际板,其上市和监管标准无论是和国内标准还是和国际标准统一,都可能会陷入悖论,不但难以实现“三公”的监管,而且制度上也会造成自相矛盾。

  国际金融研究者蔡定创告诉本刊记者,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并不意味着要推出国际板,“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条件下,贸然推出国际板,必将使国际板成为外国资本的提款机。”他以美国证券市场为例指出,“美国证券市场对外国公司赴美上市设立条件与中国有天壤之别。”

  首先,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巨大的国外美元需要通过股市来回笼;其次,美国产业“空心化”已基本失去发展的动力,依靠接收新兴国家的新兴产业公司上市,是借这些新兴国家新兴产业的高增长,通过股市正财富效应的传递,间接地获取增长动力;再次,美国有着全球股市最为严厉的监管,而本次金融监管法规出台除继续增强监管外,又另增加独立金融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投资者保护局。

  “外国公司想到美国证券市场‘圈钱’而不作更大的分红贡献,想都别想。凡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哪一家不是分红贡献大于所圈之钱?这是由美国股市严厉监管的制度所决定的,而不是上市公司的情愿所致。”蔡定创说。

  再以1973年设立国际板的日本为例,蔡定创指出,为了防止外国资本去“圈钱”,日本通过复杂的金融监管体制和对筹资发行设置种种障碍,从而导致外国公司在日本只能挂牌上市(存量发行),根本不能筹资,更不要说“圈钱”。据了解,在鼎盛时期,曾有127家外国公司在东京交易所挂牌交易,但是,由于没有筹资的好处,至2009年6月,仅存15家。

  “所有这些开放国际板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起点,即开放国际板主要是为了引来国际资本参与交易,并不是透支本国居民的消费货币为外国公司做嫁衣裳。”蔡定创说。

  另有声音认为,通过国际板引入境外优秀上市公司,可以使中国投资者更方便地投资全球优质公司。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就曾指出,“国际板应把国际上的好公司,如奔驰、宝马、可口可乐等百年老店放到国内挂牌上市,让国内的投资者分享这些公司的利润,而不仅仅让海外投资者分享我们优质公司的利润。”

  对此,蔡定创提出了不同意见,“国外公司未必比国内公司更具投资价值。”原因在于,近年来,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远低于中国,其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长亦极小,大多是已过发展期的“暮年公司”。与之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垄断企业占多数,其上市公司业绩平均增长速度一般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正值“青春期”。在他看来,这也正是索罗斯、巴菲特等资本市场大鳄不远万里来中国投资的主要原因。

  蔡定创认为,如果因为中国已与他国签署互相开放资本市场协议而被迫开设国际板,为了保证中国的经济安全,必须制定国际板的专项监管和设立条件法规。与此同时,仿照美日经验。比如,只允许确定的新兴产业高成长公司入市;通过法律设障,不设新募只设部分的存量交易。“而且,国际板的开设应在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开放之后,并以放开和吸引外国投资者入市为主,不能因此而损害本国市场资源。”他最后提醒说。张辉 孙玍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