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存准率再上调 会否撼动A股上行趋势

2011年04月18日 09:4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央行17日晚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存准率再度创下历史新高。鉴于上周五公布的通胀数据略高于预期,因此市场对央行此举已有准备。与此同时,连续地上调存准率,已经令市场产生了“免疫力”。那么,如何解读此次存准率上调?市场能否借助此次“靴子落地”再创新高?

  反弹进入攻坚阶段 隘口拔牙亟需补量

  □中证投资 张索清

  尽管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但本轮大盘冲击且站稳3000点后不同以往,股指表现出较好的韧性。上周五在CPI创新高以及政策紧缩预期加重的背景下,A股市场依然能够顽强地探底回升,沪指尾盘甚至强势翻红站上3050点。预计短期这种强势仍将延续,市场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已有充分预期。不过,目前反弹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继续向上突破亟需补量。

  短期市场韧性逐步提高

  进入4月份以来,A股市场顽强的生命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一定体现。

  一是紧缩举措未能阻止指数上扬步伐。清明节假期最后一天央行宣布加息,次日A股市场震荡上扬,高调迎接这一收紧举措,令投资者做多的信心备受鼓舞。其实细心的投资者不难发现,在这轮政策调控周期中利率与准备金率交错上升,市场对此免疫力已经逐渐提高,出现较大波动的频率明显降低。由此判断,针对目前通胀高企,以及3月份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和外汇占款大幅反弹、4月央票大规模到期等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周日再度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在情理之中,市场对此已有充分的预期,预计对股市整体运行格局影响不大。

  二是A股的抗干扰能力增强。4月份以来外围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一方面,基于欧洲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欧元区目前经济恢复水平极不均衡的情况,欧洲央行4月7日发布利率决议,决定将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7月以来欧洲央行首次加息。受此影响,美元指数大幅下挫至75关口下方,间接对大宗商品的上涨形成提振,这对我国未来的通货膨胀形势构成压力。但A股市场对此表现相对坦然,并未出现明显波动。另一方面,近日日本再次发生强烈余震,加上核泄漏级别被提高至最高级别的第7级,因担忧其对日本经济带来打击,亚太区股市多数下跌,但A股市场却表现良好,沪指始终坚守在5日线上方,期间出现的调整基本在盘中完成。

  三是通胀再创新高,而股指先抑后扬。上周五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一季度GDP的增速是9.7%,连续三个季度GDP的增速在9.5%-10%之间,说明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稳定,这为股指上行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业绩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以及国内食品等价格上涨影响,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下32个月以来新高。虽然与之前破5的预期相比略高,但并没有打击市场做多的信心,强周期板块的轮番护盘,较好地维持了股指重心,大盘在短暂回落后仍顽强走高,彰显了市场的强势特征以及良好的抗跌打能力。

  技术上逼近隘口

  回到二级市场上来看,大盘顶住多方压力顽强上扬的姿态或预示着本周股指仍将震荡向上,3062点再度被刷新的概率较大。不过,随着大盘反弹的深入,目前技术上已经逼近重要隘口,继续上涨需要突破两大压力。一方面是面临沪指3478点以来压制大盘近20个月的下降趋势线和去年11月份以来形成的大型头肩底颈线,即3080—3100点区域的压力。截至上周五收盘,沪指已经运行至3050点附近,距离该区域仅有30点左右的距离,后市大盘若要继续走高,首先必须闯过这道险要隘口。

  另一方面,上周五沪指虽然一度创出新高,但随后的回落震荡加剧了分钟图上顶背离趋势。从目前的分钟图上MACD的走势来看,30、60分钟均出现了顶背离迹象。不过幸运的是,目前DIF和DEA两个指标均位于O轴上方,股指仍有修复的机会。

  化解上述两大技术压力的关键因素是股指的放量大涨,否则大盘强势将无法延续。沪指自2661点上涨以来,成交量主要在1000—2000亿元区间徘徊,其重心上移多是场内资金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而面对短线强大的技术阻力,大盘若想将本轮升势延续甚至重现去年10月份的大涨走势,除了有强周期品种的轮番拉升,必须得到量能的充分支撑,即沪市单边成交量稳定在2000亿元之上。

  品种选择上,后市大盘若想有所作为,强周期品种依然是多方的生力军,稳健的投资者可逢低布局。操作上,在大盘强势突破压力区域之前,建议投资者整体仓位控制在五成左右,不宜追高,密切关注本周成交量的情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